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8-09-21丁冬雨
丁冬雨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及教育教学的需要,新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对于发现并解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11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应用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同时也为应对挑战提供了路径选择。
一、相关概念阐释
1.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New Media)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形成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同时,新媒体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为平台,向使用者提供信息和需求服务。新媒体本质上是一种被数字化了的新媒体形态。
2.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体现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②
二、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对当前大学生德育模式形成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主要采用教育、管理与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模式下教师不断延续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轨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够有效地引导与改造大学生思想意识,而且导致部分学生厌倦高校“洗脑”式的说教。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双方的互动,一些不方便说的事情可以借助网络及新媒体来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其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新媒体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敦促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觉悟。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已成为一大特点,以其独特优势使得每个参与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实现了双方或多方的互动,对以往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2.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念大部分来自于书本知识、自身生活实际以及当下的新媒体网络。其中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在新媒体信息采集与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数量庞大,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对如此庞大的信息进行面面俱到的审核,导致相当数量的不良信息在社会及大学生群体中间传播开来,加之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以接受知识理论为主,所以很难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歪曲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它的使用具有便捷性,这使得信息的获得也更加便捷。大学生主体可以借助新媒体及网络平台突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获得各类信息,其中部分不良信息也掺杂进来,最终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思维。
3.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在当今网络时代,教育媒介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教育效果不尽相同。首先,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这使得新媒体信息的获得与传播不易控制,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类信息,也可以随意地传播各类信息。其次,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部分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而更多沉溺于虚拟的网络媒体空间不能自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新媒体具有自主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使用新媒体在虚拟空间随意发布和接受各类消息而不受监督,加之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认识程度不够,容易误入歧途,使得高校思想工作效果不佳。
三、新媒体背景下有效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对策
1.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单调乏味、脱离实际、缺乏实践,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对此,高校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模式,即课堂案例分析、网络在线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活学活用的模式来增强教育效果。首先,教育者针对所讲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抛给学生,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教育者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使得教育教学在弥补时间不足的前提下有血有肉。第三,活学活用。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原理与接受到的教育在自身生活中转化为自觉行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教学模式的部分不足,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对于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论指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是单一的某种力量,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影响的结果。相应的,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单靠学校一方面力量很难取得实效,必须利用新媒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这一方式要求要以学校为根据地,一方面学校教育者要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及时有效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孩子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学校不方便解决的问题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社会要求塑造学生思想品格,使其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接轨。家庭、学校、社会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齐心合力,才能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基础上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做强。
2.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
新媒体信息在来源与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其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追本溯源,要想从源头上治理这一问题,确保新媒体信息来源的纯洁性具有决定意义。随着当今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技术手段来屏蔽不良信息已经成为现实。网络屏蔽可以采用技术筛选加人工审查的办法,从审查视频标题、过滤关键字到视频画面的监察,无一漏过,一旦被监控系统列入高危名单,就会由后台人员进行人工审查,从而把那些不良信息剔除掉,净化信息源头,强化对于信息的监督。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个灵魂同样适用于新媒体信息的管理上。③一方面,教育者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大学生年轻有朝气、有知识、思维活跃,为此教育者要把新媒体信息转变加工成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同时适当地设置部分有水平的问题,并引导大学生自我钻研,使大学生把这些信息自我内化。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世界与网络新媒体世界中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且这两个圈子彼此交合。教育者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密切贴合大学生生活实际,把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朋友圈日常生活,使新媒体信息通俗化。
3.不断提升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即网络道德修养,是指处于新的网络环境下人们所应当遵循的网络意识、规范、活动及其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高校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善恶美丑及道德的基本原则,并让大学生朝着正确的道德方向进行道德实践,并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这种道德意识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软硬兼施,重视校园课余文化建设。把网络道德修养理论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制作海报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及新媒体上张贴用以宣传网络道德教育,使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渗透,使其深入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21世纪人类信息总量超出以往几个世纪,高校教育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新媒体信息的筛选、消化、应用能力,利用其中的正能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新媒体信息源头上把好关,筛选积极健康的信息,剔除不良信息。教育者应该用正确的馬克思主义观审视这些信息,一丝不苟地筛选出信息中的精华部分作为范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并充分利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对那些不良信息加以抵制,净化大学生思想。其次,教育者要对筛选出的信息精华进行消化,即对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加工。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使其“教学化”,方便课堂形式教学。④另一方面,要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大学生生活实际对信息进行加工,实现思想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使新媒体信息通俗化、易接受化。
注释:
①王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2014(3).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③何小明,刘可文.手化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8).
④王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新兴媒体,2015(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余源培.邓小平理论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邵华泽,于宁.网络环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刘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3.
[6]赵景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
[7]谢海光,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0]周中之,石书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