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插图处理策略
2018-09-21王耐勤
王耐勤
[摘 要]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包含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甚至漫画等。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插图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材插图;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80-02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包含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甚至漫画等,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等特点,对教材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使用地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插图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对不同类型的插图,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下面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中的插图在教学中的处理策略加以阐述。
一、地图的教学处理策略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有效应用地图,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学生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而且有助于阐明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讲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如果照本宣科,不仅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且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能充分利用课本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而能够举一反三。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找到40°N和北极圈两条纬线,由此判断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大约在40°N到60°N之间,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判断出这里受盛行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为什么欧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气候?”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理解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还从地形、洋流、海岸线角度分析,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的分布面积比在北美洲的分布面积广,从而掌握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效果较好。
二、示意图的教学处理策略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示意图是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示意性描述的图,主要用于阐明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特征和影响该事物变化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其表现形式简练,概括性高。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示意图运用得好,学生学起来兴趣就高,接受知识就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相反,示意图运用得不好, 学生就会感到地理乏味枯燥,接受知识难度很大,知识掌握也不牢固。
在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教材共选编了4幅示意图。与照片相比,示意图具有绘画特征。
如进行“褶皱山”教学时,将一摞颜色不同的彩纸进行挤压,结合褶曲示意图,先让学生观察背斜和向斜如何形成,得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并分析总结褶皱的形成原因,进而观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背斜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垂直方向上,背斜和向斜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再结合笔者自己拍的相关地貌的照片,对照本节的其他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点:如何寻找油气资源?怎么修建隧道和开采地下水?建大坝要注意什么?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统计图的教学处理策略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发展性强,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学生所学的地理事物,分布十分广,地理统计图把这些复杂的地理事物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非常有利于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如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两幅图,前者反映了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上升,后者反映出大气中二氧化碳在不同时间段增加幅度的差异,其中1860年之前增长缓慢,1860—1960年增长较快,1960年之后增长迅速,将两者结合可以得出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成正相关。进而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最后让学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措施:(1)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等;(2)恢复、保护好植被,增加对含碳气体的吸收;(3)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召开气候变化会议,制定《京都议定书》之类的文件。统计图教学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自己要读什么,坐标(或图例)则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小(单位),读图名和读坐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读变化趋势,然后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图表(图图)转换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景观图的教学处理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景观图既是直观教具,又是知识来源,在课堂上运用可以达到拓展学生时空视野的效果,这是由地理学科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精美的景观图片,这些区域地理景观图片多种多样,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来认识区域。
如“基拉韦厄火山与喜马拉雅山”“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景观”“热带雨林景观”等景观图都是教材图片中之精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还要注意图文结合,抓住其突出形态特征或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进行解读,一方面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培养學生读图和分析地理图像的能力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地理图表就是地理学习最有力的拐杖、最有效的武器,所有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大都可以利用地理图表进行分析,简单实用而又行之有效。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努力探索,尝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表资源。
[ 参 考 文 献 ]
[1] 陶梅.中学生地理图像技能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陈实.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