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解密21世纪国家高中历史课标之能力要求

2018-09-21张亦良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6期

张亦良

[摘 要]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21世纪国家高中历史课标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出了要求,特别是2017年版的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高屋建瓴,同时又把能力要求核心化、科学化、过程化,体现出能力为重,过程当先,科学并举。

[关键词] 数字解密;历史课标;能力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5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见,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是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实现的。那历史学科,特别是高中历史学科又承担着怎样的能力培养使命呢?我们不妨从2017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对能力培养要求的诠释中寻些端倪。

一、从“三维目标”到“五个核心素养”——能力要求核心化

2003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构成,从学科能力培养上看,前两个课程目标都有所体现。“知识与能力”强调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则强调在进一步认识历史的一般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知识是懂,方法是做,能力就是成。虽然也强调了学科能力,但并不突出,对能力的要求是发散的。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重知识、轻方法、弱能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很明显违背了课程目标。

2017年版课标则对此做了明显的改变,将历史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它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要求,但具体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唯物史观:掌握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透过现象找到本质,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史料实证:以史料为途径,注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能力,通过史料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史料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强调情感能力要求。总之,课程目标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能力要求的核心化,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全面的要求,高屋建瓴。

二、從“19等级”到“9大部分”——能力要求科学化

“19等级”是2003年版课标在必修课程部分对能力等级要求的描述用词数,同样在必修部分,2017年版课标对应的描写用词数只有9个,具体看下表:

2003年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有19个等级的能力要求,共考查了172个能力要求;2017年版课标则只有9个等级的能力要求,共考查了71个能力要求。无论是能力等级还是能力要求总数看似都锐减了,那是否说明新课标对学科能力要求弱化了?再仔细研读一下课标,结果却截然相反。首先,从能力要求的等级来看,2003年版课标虽然数量很多,但很多能力要求的表述相近或相似,比如了解和知道,概述、概括、简述和讲述,列举和说出,比较和分析等,这些能力要求虽然是细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很难去细分,甚至也没有太多必要去细分。这样所谓的细化就是“臃肿”,对其“瘦身”便是必然。2017年版课标9个等级的能力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量化,指导性更强。其次,从考查等级总数量来看,172个减少到71个,数是减了,但其实量却是增了,因为新的课程内容是以专题通史的形式来编写的,几乎每一个等级要求都包含了诸多历史事实。不同的历史专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又不同。例如,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部分,2003年版课标要求“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017年版课标则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很显然,能力要求等级是“由繁到简”,教学内容却是“由骨感到丰满”。能力要求也“各有千秋”,2017年版课标的能力要求部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了。

三、从“0”到“22”——能力要求过程化

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表述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多次使用“通过”这词,这在2003年版课标中是没有的。必修部分共25个专题,而有22个专题中都强调“通过……,认识……”,这都成了新课标的“黄金搭档”。“通过”是强调过程、方法,“认识”则是提出能力等级要求。例如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了解、知道,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概述、分析,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和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于历史事实,能力要求在过程化中层层拔高。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要通过过程,经过锻炼,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在过程中凝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金相成先生曾将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一般层次: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识图填图能力、归纳比较能力等。第二阶段为较高层次: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述能力。第三阶段为最高层次:史料解析、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力。这也符合了2017年版课标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从无到有,从生到熟,最后内化,从基本能力向高级能力的进化,让培养学生的学核心素养成为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

新课改指导思想之一是立德树人,要求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2017年版课标的学科能力要求来看,其充分体现出能力为重,过程当先,科学并举。通过学科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养成相对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和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传绪.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2] 郑林,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