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认同到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8-09-21刘庆马建国徐楚君

现代交际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

刘庆 马建国 徐楚君

摘要:首先,本文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两个基本概念出发,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其次,历史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是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工具,本文追寻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寻找从民族认同到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最后,我们通过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来兼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

关键词:民族认同 民族命运共同体 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042-02

一、民族认同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民族”指一国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享有主权的共同体。[1]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库利的“镜中自我”,认同概念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3];在我国狭义上指各个民族,民族认同指的是各个民族内部的认同,是每个人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满足感,民族广义上指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又表示国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宿感、荣誉感和满足感。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民族的构建不是无中生有,是对已有族类群体的“加工”和“推动”,民族的构建是一个双重构建:一是对中华民族的构建,一是对中国各民族的构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华民族建构过程才得以完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的族称,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的认同符号;中华民族是一个受到异族入侵后各族群凝聚成的一个整体,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多元是基础,一体是目的;一体是主线,多元是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兄弟姐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论断。“共同体”是一个描述集合而非单一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识是维系各个组成单元存续的关键节点,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共同体不是空中楼阁,中华民族不只是想象的共同体,更是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

二、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和实现途径

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则指向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以民族为组成部分的“国族”。在多民族国家背景下,民族命运共同体强调作为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各民族加强对于整个“大民族”即“国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与满足感,从而构建起超越单一民族认同维度的“国族”认同,即在平衡各民族认同的同时,以一个更为宏大的实体概念,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认同符号,将各民族的认同囊括到包含各民族的崭新实体族名的认同之中。在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之下,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语境与实际需要都指向了中华民族这一实体族名与概念的建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维度的概念,也是在政治意识与历史传承影响下塑造出的实体族名。近代以来,中国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之中为帝国主义列强所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更是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各民族的命运实际上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呼之欲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强调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契合我国的政治语境,因此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就回到了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建构。具体到现实操作中,即通过文化维度的教育与意识形态塑造,使得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断深化,尽量消减因政策与制度原因而不断加强的民族政治化色彩,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基点将国内各民族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差异的基础之上强调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实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以民族这一概念的文化色彩不断消减政治化的色彩,文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承载体,它在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赋予民族文化以时代精神,因此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要通过塑造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来进行“国族”意识的培育与“国族”这一实体的构建,从而以文化为纽带维系民族命运共同体。在这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包括对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交流中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育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落实到具体操作之中,即在历史文化教育之中,从教材编写到授课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不断培育起“国族”意识,使受众自觉代入中华民族这一实体民族的角色,从而在文化维度不断加深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好处

(一)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民族命运共同体对于新常态下协调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理念,可以从管理制度上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命运共同体可以兼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解决我国的多民族国家中还存在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冲突的问题。

(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建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强化了中华民族團结的力量,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各个民族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这种社会心理保护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民族认同不仅来源于先赋教育与环境,还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现实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之上的,强调在互相交往和影响之中经历和分担共同的命运,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如世界大国关系一般,纵使其中利益纠葛纷杂,但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危机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让我们不得不携手同行,构建民族共同设想的成功,有助于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范例和支撑。

参考文献: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4]邓新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传承 民族 文化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