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佛艺术博物馆,以藏育人

2018-09-21西东

收藏·拍卖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庭梵高哈佛

西东

用真正的艺术珍品而不只是书本教授知识。这是1895年哈佛艺术博物馆前身初建时的初衷。旨在为学生提供超前的美术实验教育,正如游览指南上的前言所写:“Research,teacliiig,and learning-all ofwhich are at the heart of our mission…Our renowned collections and unique spaces inspire newways of looking and thinking about art for all visitors.”研究、教育和学习是这所大学博物馆的使命,同时也一直在启发公众“观”和“想”的新角度。走進哈佛艺术博物馆,体会这座西方名校如何以藏育人。

徐徐凉风中带着些许暖意,4月中旬的波士顿,似乎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一年的春天。乘坐地铁红线到达哈佛广场,随即前往哈佛大学,它位于和波士顿一河之隔的剑桥。印象中这座历史悠久的名校应是红砖绿树,透着书香与文雅。而今寒冬带走的绿尚未恢复,也只好安慰自己这样的校园也不失凄美与诗意。与以往一样,校园里熙熙攘攘的游人,正排队等待和“约翰哈佛”的铜像合影一张,摸摸他那已历经无数次轻抚而变得发亮的左脚尖,祈求好运和学业进步。今天我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自然快步经过,不作逗留。在老校园里穿过一扇名为“Sever Gate”的黑色铁艺门,此行目的地哈佛艺术博物馆随即映入眼帘。

哈佛艺术博物馆是哈佛大学的一部分,由三所独立博物馆整合而成,包括福格博物馆(Fogg Museumof Art)、波什莱辛格博物馆(Busch-Reisinger museum)(又名德国文化馆[Germanic Museum])以及亚瑟萨克博物馆(Arthur M·Sackler Museum)。博物馆经过10年的规划和6年的修缮,已于2014年的11月16日重新对外开放。

站在博物馆的正门处,乍一看博物馆不甚起眼,和校园里其他的建筑相比,耗资35000万美元的拓建并不高调。然而细细观察,会发觉个中讲究之处。展馆主体沿用位于32号昆西街(Quincy Street)的福格博物馆,在新乔治亚风格的砖红色建筑包裹下,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给予了它戏剧性的改造,以适应当代的需求。新建的玻璃穹顶顺理成章地,将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与在东面紧靠它拓建的当代展馆连接起来。金字塔式玻璃穹顶的加入不但很好融合了新旧建筑,也为整座博物馆带来了大面积的自然光。

在颜料王国探索艺术真相

重新开放的哈佛艺术博物馆增加了40%的展览面积,总面积达2创以刀平方英尺,与此同时还扩大了其艺术研究中心、艺术品修复实验室、剧院和教室,使整座博物馆成为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和学习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超过25万件藏品得到了更为合理和科学的安置,这些丰富的馆藏涵盖来自欧洲、美洲、非洲、地中海地区、西亚以及东亚等各地从古至今的藏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哈佛校友的捐赠。

整座博物馆共六层。负一层与第四、五层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研讨室、材料研究室。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位于第四层的“颜料王国”——斯特劳斯保护技术研究中心(Straus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andTechnical Stucies)。这里收藏着2500多种珍稀颜料的样品: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埃及古老稀有的蓝玻璃、木乃伊身上提炼的木乃伊棕、只进食芒果叶的牛的尿液制成的印度黄、庞贝遗址的古老颜料……从公元前1000年到现今,很多都早已停止生产,而新的合成颜料例如荧光颜料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出现。20世纪初,前福格艺术博物馆馆长爱德华福布斯为了修复他那刚买回来不久但是有严重损坏的14世纪意大利油画《圣母子和圣徒们》(Madonna and Child withSaints Nicholas of Tolentino,Monica,Augustine,and John theEvangelist),从此开启了他收集修复艺术品材料的喜好。到1928年,福布斯在福格艺术博物馆成立了美国第一所艺术品修复与技术中心,就是今天斯特劳斯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前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颜料收集进展一度变缓甚至停止。许多年之后再度开启的活性颜料的收集,却为过去70年市场上出现的现代合成和有机颜料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材料。这些材料后来被用于检定和修复油画。例如2007年时,博物馆的研究团队以这些颜料为参照样品,发现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3幅具有争议的画作上使用的一部分颜料是在1980年早期才出现的,而波洛克早在1956年就已经去世。确实,有赖于孜孜不倦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很多艺术品才得以重现昔日光彩,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艺术品背后的真相。

中庭也是独特的展示空间

从一层到三层是展览空间。从正门进来便是卡德伍德中庭(Calderwood Courtyard)。卡德伍德中庭建于1927年,是建筑师亨利理查森谢普利(Henry Richardson Shepley)模仿文艺复兴建筑师老安东尼奥达桑加罗(Antonio do Sangallo theElder),于1518年所设计的位于意大利蒙特普尔恰诺(Montepulciano)圣比亚乔教堂(The Church ofSan Biagio)的canons house的复制品。这两处一模一样的中庭也似乎在印证着剑桥与蒙特普尔恰诺这两座姐妹城市的关系。卡德伍德中庭直接与玻璃穹顶相连,直截了当地把自然光引到博物馆内部,让中庭仿佛沐浴在温和而明媚的阳光中,透过淡黄色的拱门和石墙,给每一层四边走廊上的雕塑与绘画染上浅浅的暖调子。中庭的上空也是一个绝妙的展览空间,卡洛斯阿莫拉雷斯(CarlosAmorales)的悬挂式动态装置作品《三角星座》(TriangleConstellation)自然为它增色不少。这件作品乍看纤细轻盈,实则是由彩钢、镀铬钢、钢丝绳等工业材料组装而成。它被悬挂至观众触及不到的高度,但作品本身却是一件可与观众互动的大型乐器。16个巨型三角铁以倒“人”字形的方式从小到大排列在一起,一根长木棍的随机敲击产生的回响从中庭扩散到各个展厅,用声音和表演的元素把馆内所有空间统一起来,这就是艺术家为哈佛艺术博物馆专门制作这件作品的意图。

闪耀东西方文明的杰作

以中庭为核心,一层的四个展馆分别位于中庭四角。二、三层的布局也大致相同。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当然比哈佛艺术博物馆大得多,但是它小而精的布局,加上涉猎极广的馆藏,让我如同坐上时光机一般,在区区几个小时内从中到西穿越了上下幾千到上万年的历史。馆内的藏品流光溢彩,很难想象一所大学竟可以拥有如此丰富且质量上乘的藏品。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馆内古老的中国文物。新石器时代仰韶文明的陶罐,良诸文明的黑色软玉琮,而商朝的虎头猫头鹰尾青铜觥,上面精细完整的花纹甚至仿佛在我眼前重现当时匠人制作此器的情景;还有秦朝的兽面辅首,唐朝的蓝色白底阔口颈泼釉罐,生动活泼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被罗汉和护法环绕的菩萨胸像》和第328窟彩塑供养菩萨像,东魏时期的天龙山石窟……如果不是身在此处,又该如何才能和流失国外的这些文物重逢呢?在中国土地上被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虽现今得到妥善保存,能被中国人看上一眼,这些流失远方的宝贝们也许不至于感到太落寞。

西方艺术方面,最为著名的要数印在游客指南封面上的《送给保罗高更的自画像》。可惜来到画像跟前只剩下一面白墙,作品刚好外借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幸好旁边的《三双皮鞋》还在。那个时期的梵高对静物很着迷,而三双皮鞋的刻画也非常深入,很多细节都在对观者诉说着画家如何在昏黄的光线下,专心地、有耐心地完成这幅作品。除了这一幅,梵高还画了另外四幅同系列的皮鞋,不过我想这一幅是最特别的,毕竟这三双皮鞋底下还隐藏着另外一幅描绘花束与花瓶的静物画。如果你像我一样遗憾没能拥有一双X光眼目睹这画背后的花束,接下来或许雷诺阿《春天的花束》也可以填补你的失落。《春天的花束》右边排列着莫奈的《红鲻鱼》,心中自然又暗暗把刚才梵高画的白布和莫奈的作品比较了一番。而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母与子》让我忍不住深陷其中的忧郁与寂静,相比立体主义时期的硬朗,我更加钟爱他这个时期的细腻和敏感。

现代与当代艺术,哈佛这里也藏着不少精品,例如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Custon)的小画《TheThree》;Kerry James Marshall的《Untitled,2008》上一年才在他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的个人展中见过,想不到又有缘遇到,这是我当时特别喜欢的一幅。还有特展《盘点——1943-55的德国艺术》(Inventur-Art in Germany,1943-55)。160件展品创作于德国人被迫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集中营的反思时期,一系列当时德国战后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艺术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其中很多作品也从未在德国以外公开展示过。

如此一座藏身校园的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更担当得起它一直以来以藏育人的理念。上万年的时间跨度、多元的地域文明,铸成一座宝塔,闪耀着璀璨的人文光环。

猜你喜欢

中庭梵高哈佛
梵高的世界
蝶恋花·寂夜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中庭机械排烟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我就是梵高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