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和父辈,谁教育孩子更有话语权
2018-09-21马志国
马志国
困扰:爸爸失去教育话语权
玉华坐在我面前,诉苦道:“我实在郁闷得不行,这都是为了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教育的话语权……”
他最后的这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为了教育孩子的话语权?”
玉华叹息一声道:“昨天我和妻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就是因为孩子的教育。我说了一句话,妻子对我说的话很不屑,刻薄地贬损我。我自然不满意,怼了回去。结果,导致了一场更大的冲突。”
我问:“你说的话语权,是指你们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上谁说了算,是吧?”
玉华说:“不全是。确切地说,是我们全家人在教育孩子上话语权分配的问题。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总有一个权力的分配问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应该分配到多少权力份额,也就是教育孩子的话语权呢?”
玉华的提问很郑重,表情很严肃,我想他一定为此困扰了好久,于是我问:“你说的全家人,都有哪些人?”
玉华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一些后,说:“是这样,我家祖孙三代住在一起。我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出生时,我妈退休了,当上了全职代理家长,白天黑夜地照顾孩子。小孩子出生时,我爸退休了。于是,两个老人一人负责一个孩子,我妈主要管小孩子,我爸主要管大孩子。父母帮我们带孩子,很辛苦,我感谢他们,但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
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按理说,作为父亲,我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起责任。说心里话,我很看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孩子教育好,特别是大孩子上学后,我读了很多书,一方面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够辅导孩子做作业,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但是,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的教育理念得不到体现。而我的父母成了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我这个做父亲的反倒没有说话的份儿了,这让我感到既沮丧又生气。”
我点头表示理解:“是这样啊,能具体说说吗?比如……”
玉华回忆说:“比如,我妈不仅对家里的大小事务包办,对两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外加教育,也一律包办,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存在,特别是对我这个当父亲的,我妈有时甚至会不管不顾地在孩子面前拆我的台。记得有一天,我给孩子辅导作业,碰到一道比较复杂的题,我就给孩子多讲了几句。我妈听到张口就说:你说了半天孩子都不懂,快别说了,让孩子的爷爷给孩子讲吧!孩子听奶奶这么一说,马上拿着作业本找爷爷去了。我尴尬地站在原地,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这叫什么话?如果我这个当爸爸的不行,可以背后跟我交流啊,为什么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我?
“孩子的爷爷当过教师,可能讲题讲得确实比我好!但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贬损我啊。而且由于爷爷长期接送和辅导孩子,孩子跟爷爷很亲近,几乎忘了我这个爸爸的存在。而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我爸和我妈差不多,大包大揽,从不和我交流。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和我在一起,都感觉不如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好、在一起亲,甚至都不听我的话了,经常反驳我说,你说得不对,你说的跟爷爷说的不一样。
“这种情况下,妻子也不帮我,对我的教育理念不认可,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为此,我们常常发生争吵,严重影响夫妻感情。请问马老师,您说我家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教育孩子的话语权怎样分配才合理?”
探究:孩子不亲父母亲爷奶
为了帮助玉华解决问题,我约请了孩子的爷爷。令人欣慰的是,爷爷的合作意识很好,听我介绍情况后,他表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沟通中,我了解到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原来大孩子出生后,奶奶就帮忙带,包括夜晚睡觉。结果,孩子没有吃奶的机会,妈妈的奶水刚下来就又回去了。于是,小孙子干脆成了老两口的孩子,白天黑夜都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奶奶的理由是现成的:小两口白天都要上班,晚上不睡觉怎么行?而小两口落得清闲自在。慢慢地,孩子三四岁了,恶果显现出来,跟爷爷奶奶亲,跟爸爸妈妈不亲。
爷爷反思说:“孩子的奶奶不知道维护孩子爸爸的权威,常说一些有损他面子的话,我也听到过。这的确不应该。我反思自己,似乎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也的确没有考虑过儿子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给他带来了伤害。记得有一次,老师要家长给孩子的作业签字,我拿起笔就签上了儿子的名字。孙子看到后问,你写的是我爸爸的名字,你怎么不写自己的名字?当时,我虽然嘴上说,你爸爸才是家长,可心里却咯噔一下,暗想我是不是有点越俎代庖了?难道不是吗?孙子上下学我接送,作业我辅导,家长会我去开,凡家长应该做的事,差不多都是我去做,难怪孩子说出那样的话。”
我趁势追问:“爸爸和爷爷,孩子跟谁更亲近些?”
爷爷说:“孩子跟我更亲近些。我和老伴确实有点忽略孩子爸爸的作用和地位了,我们做得有点过头了。”
我笑了:“有点过头了?就是说,有点越位,有点侵权?”
爷爷不好意思地也笑了:“对,越位,侵权。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一方。说心里话,当初我是不想管的,孩子妈妈还抱怨,反正我以前是老师,辅导孩子是顺手的事,所以就一直辅导着。再说,他们当爸爸妈妈的,也有点推卸责任,想偷懒,不愿意照顾孩子。”
我点头:“不错,孩子爸爸在家庭教育中话语权的缺失,當然要怪他不担当、不尽责、不作为,但如果您二位将教育职责都揽了过去,他哪里还有机会成长呢?”
解析:祖辈越位导致父辈缺位
在孩子教育上,祖辈越位的情况很普遍,其根源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祖辈的原因。不少老人把孙子当儿子养,一是依赖心理,把对子女的依赖自然延续到了孙辈身上;二是退化心理,老年人更看重与孙辈的情感维系,从而淡化了理性的责任;三是补偿心理,退休后老人空虚寂寞,便把生活的欢乐更多地寄托在孙辈身上;四是期待心理,成功者希望第三代后来居上超越自己,失落者希望第三代不要重蹈覆辙贻误人生。
另一方面是父辈的原因。祖辈越位,也有父辈的原因:一是认知心理,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亲情是在长期互动中培养的,亲情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从而忽略了孩子对亲情的需要;二是依赖心理,如今的年轻父母多是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被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当他们为人父母后,很多人不适应角色的转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祖辈在教育上越位,非常不利于年轻父母的成长。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心理会进一步成熟。在和孩子的长期互动中,才会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另外,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一是祖孙关系过于密切,妨碍了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而缺乏正常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必然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隔代教育也会直接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孩子更任性、容易缺乏活力等。
隔代教育,有成功个案,但更多的是教育上的失败。
对策:主角不缺位,配角不越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或减少祖辈与父辈的错位呢?
一是祖辈当好配角不越位。
在祖孙三代的大家庭中,主角不缺位,配角不越位,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一台家教好戏。祖辈必须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父母才是这台戏的主角,自己是配角,要甘当绿叶,衬托红花。
首先,在心理上当好配角。祖辈要看到把孙子当儿子养,实质是侵权,是剥夺孩子父母的权力和责任,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年轻父母自己带孩子。这样做,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把养育孩子的权力和责任归还给孩子的父母,不和孩子的父母争亲情。
其次,在行为上当好配角。心理自我调整后,就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当好配角了。比如,如果带孩子确实需要帮手,最好去儿女家帮忙,而不是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如果有必要让孩子到自己家,最好晚上让孩子的爸妈把孩子接回去;如果孩子的爸妈每晚必接难以做到,最好经常让孩子回到父母的身邊;如果孩子不能经常回父母身边,也要让孩子的爸妈经常来这边看看孩子。
二是父辈当好主角不缺位。
父辈要主动演好家庭教育的主角,在教育孩子上做到不缺位。
首先,主动进行认知调节,解决认识问题。比如,认识到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危害,认识到养育孩子对父母的意义,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
其次,积极进行行为调节,解决操作问题。比如,自己带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一般情况来说,父母最好自己带孩子到三岁。如果确实需要帮忙,最好请老人来家里帮忙。如果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要经常接孩子回来。
我与玉华父子沟通了上面的意见,彼此取得了共识。祖辈、父辈都表示,以后要共同努力,改变教育错位现象。爷爷当即表示,以后和老伴“退居二线”,维护孩子父母特别是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玉华也有所领悟,意识到权力和责任成正比,想有话语权,先要强化自我角色,主动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最后,我们又讨论了如何改善居住现状的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这叫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心理学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如果人与人距离太近,人还没挤在一起,但“人际气泡”会感到拥挤,这一样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并将这种不舒服转移到生活日常中。
玉华家庭的角色错位问题,与三代同堂导致“人际气泡”拥挤有关。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正准备再买一套一楼的房子,让孩子的爷爷奶奶住,这必将有助于两代人把握和调节自己的教育角色,用玉华的话说,这必将有助于合理分配在教育孩子上的话语权。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