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智若愚陈佩斯:自力更生是我对儿子的最高要求

2018-09-21泓一

现代家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陈佩斯排练喜剧

泓一

身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陈佩斯在培养儿子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在儿子的成长道路上,他对儿子的要求是将来能自力更生。儿子数理化成绩好,想出国学生物专业,他支持儿子的选择。当儿子想“弃理从文”继承父业时,他依然选择了支持。为了让儿子潜心提高表演素养,他将儿子“雪藏”3年,不让他与外界接触。2016年,陈佩斯与儿子公开亮相,由儿子担任编剧、导演的喜剧作品《闹洞房》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从小教育儿子“自力更生”,

支持儿子“弃理从文”

1990年,36岁的陈佩斯喜得贵子,他给儿子取名陈大愚。“大愚”这个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大智若愚,二是希望儿子长大了做一个“愚钝”的人。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孩子好养活,他还给儿子取了个至轻至贱的乳名“小傻”。

儿子出生时,陈佩斯凭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演的小品《吃面条》《卖羊肉串》《主角与配角》等作品家喻户晓,满身光环的他低调谦逊。升格为父亲后,陈佩斯告诉妻子过日子一定要俭朴,即便中年得子,也不能娇惯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不能铺张浪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陈佩斯早年吃过苦,他曾在内蒙古插队,他所在的建设兵团在沙漠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知青们自力更生,自己种地、盖房子。陈佩斯干活可是一把好手。

在内蒙古度过人生难忘的4年,陈佩斯考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严格:吃饭不挑食,吃东西不能剩下,穿衣服不讲究款式。对待儿子,他也是这样要求的。

儿子3岁时,陈佩斯就告诉他,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靠别人养着,一定要自力更生,将来他到18岁,就得离开家去闯荡。没想到,儿子牢牢记住了这句话。陈大愚4岁那年,看到爸爸天天在家里,便疑惑地问妈妈:“爸爸都40岁了,为什么还不离开家到外边闯荡呢?”儿子的童言稚语逗得陈佩斯哈哈大笑。

陈佩斯做人一向低调,怕自己的光环影响了儿子的成长。儿子懂事后,他再三叮嘱儿子,一定不要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父亲是谁。有一天,陈佩斯和妻子带儿子去超市购物,他那标志性的光头一出现,很多人立马认出了他。一个售货员看着陈大愚,小声对身旁的同事说:“快看,那个小家伙就是陈佩斯的儿子!”没想到这话被陈大愚听到了,他想起了爸爸的嘱咐,就走了过去,认真地纠正道:“阿姨,爸爸不让我在外面说是陈佩斯的儿子,你们也不能说哟!”陈大愚那严肃的神情很萌,逗得几个售货员笑得前仰后合。

时光匆匆,转眼陈大愚上了中学。当年陈佩斯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非常差,文化课几乎门门不及格。没想到儿子学习一直很棒,尤其是数理化成绩还一路领先,这让陈佩斯非常自豪。

陈佩斯的观念是:男孩子18岁之后要离开家走自力更生的路,对于儿子的选择他不予干涉。18岁那年,陈大愚面临着在国内还是去国外读书的选择,最终他选择去美国读生物专业。陈佩斯支持儿子的决定。

到了美国,陈大愚适应得很快,学习非常努力。在美国上了两年学后,陈大愚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改变。原来他选择生物专业,是希望科技发展能够使社会进步,但在感受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后,他感觉高科技未必是好的,对人类原生态的生活具有很大的破坏性,那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有了放弃学生物专业的打算。他觉得喜剧是让人开心的事业,能让人忘掉烦恼。他想转行搞喜剧,像父亲那样从事喜剧创作。

深思熟虑之后,陈大愚向爸爸提出放弃学生物,转而学喜剧的想法。对于儿子的这个想法,起初陈佩斯有些不能接受:儿子18岁之前,他曾多次告诉儿子,从事表演事业太难太艰辛,最好不要走这条路。没想到,儿子兜兜转转又有了学喜剧的想法,难道这是宿命吗?

陈佩斯考虑了几天,他想到,儿子出生于艺术之家,从小跟着自己,参加喜剧培训,耳濡目染,对喜剧感兴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选择喜剧也好,这样自己也后继有人了。想通之后,陈佩斯支持儿子到加拿大一所高校學了两年戏剧专业。

在加拿大求学期间,陈大愚放假回到北京,就听爸爸给学生们讲喜剧。2012年暑期之后,他决定不回加拿大念书了,想在北京的舞台上磨炼一番。

手把手教儿子演戏,

讽刺儿子像“烧鸡”促其练形体

对于儿子回国加入自己的喜剧阵营,陈佩斯没有反对。不过,他给儿子立下规矩:“搞喜剧没在舞台上磨炼过就没有发言权,你要从零开始,好好地摸爬滚打几年,要达到自力更生、自谋生路的水平!”

对于儿子在喜剧方面的培养,陈佩斯拿出了父亲当年培养他的劲头。当年,父亲为了把他带上银幕,手把手地教他演戏。电影《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与父亲陈强的首度合作。在这部戏中,每场戏都是父亲自己先演一遍,再让陈佩斯模仿。因为父亲是名师,经过他的指点,陈佩斯的演技提高很快。如今,轮到他手把手地教儿子,他就格外用心。

2012年,陈佩斯举办第一期“喜剧表演学员训练班”,学员们要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演出他的喜剧《阳台》《托儿》200多场。除剧组人员外,舞台下面的观众没有人知道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戏疯子就是陈佩斯的儿子。

平时,陈大愚和剧组里的青年演员一样,每天在排练场吃盒饭,排练时被导演责骂,演出被父亲挑刺。有一天,陈大愚正和演员们一起排练,陈佩斯悄悄从后门进来,坐到了观众席最后一排,观看儿子和其他演员的排练。看到儿子表演中存在的问题,他默默地记下来。排练结束,他走上前来,逐一评点儿子表演中的瑕疵。陈佩斯一向对形体要求很严,当着其他演员的面,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儿子在台上的动作像只“烧鸡”,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受到爸爸的当众批评,陈大愚心里很难过,眼里蓄满了泪水。随后两天,他一直闷闷不乐。陈佩斯察觉出儿子的情绪不太好,虽然觉得当众批评儿子不好,但他希望儿子能明白他的苦心。

一天晚上,陈佩斯在饭桌上对儿子说出了心里话:“大愚,那天老爸说的话你可能有些不高兴,觉得爸爸不留情面,可你知道你爷爷当年怎么对我的吗?那时候,我只要表演方面没达到要求,你爷爷可是连踢带打不留情的。比起你爷爷来,爸爸已经温柔多了。你只要体会到爸爸的苦心,就不会埋怨爸爸了!”陈佩斯一席话让儿子心里的怨气消散了。

陈佩斯告诉儿子,舞台上形体很重要,他现在的形体不利于在舞台上塑造更好的形象。在老爸的督促下,陈大愚开始节食,并有意识地进行肢体训练。虽然训练强度很大,他每天却只吃两小碗米饭,吃其他东西之前要先查一下热量大不大,热量大的话坚决不吃。

陈佩斯看到了儿子的努力,心里暗喜。他建议儿子,除了管住嘴之外,还应想些其他办法,比如可以学习国标舞。陈大愚欣然采纳爸爸的建议,排练之余练起了国标舞。半年不到,他的形体就达到了老爸的要求。为了让儿子多吸收与喜剧相关的知识,增加喜剧素养,陈佩斯鼓励儿子多听相声,多看喜剧电影,多搜集生活中可乐、可笑的鲜活素材。听从爸爸的建议,陈大愚汲取着一切与喜剧有关的东西。他最喜欢的是马三立、郭德纲和王玥波的单口相声。每天开车到排练场的一个小时路程,他都会大声地在车里练嘴皮子。很多从他旁边路过的司机和行人,都会朝他投来诧异的目光,他却丝毫不在乎。

在爸爸的指导下,陈大愚进步很快。虽然陈大愚的笑点比较低,看父亲的小品也很少笑过,但有一天,他去看喜剧电影《分手大师》却差点看哭了。他觉得从事喜剧这一行的人非常不容易。他把自己的感受说给爸爸听。陈佩斯对儿子的看法很认同。

知子莫若父。陈佩斯知道儿子逻辑性强,文字功底不弱,平时就交给他一些修改剧本的任务。修改剧本的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陈佩斯会和儿子一起商量,有些细节儿子难以落笔的,他就表演出来,让儿子增加场景感,写得更生动些。

雪藏儿子促其苦练表演,

父子联袂作品赢得观众

从陈大愚2012年回国加盟喜剧学员表演培训班的那一刻起,陈佩斯就给儿子下了命令,他在表演方面没有任何功底,必须从零开始。因此,他不能向外界透露自己的身份,等什么时候能挑大梁了,再向外界发布消息。陈佩斯希望儿子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用心打磨演技。

此后,陈大愚一直处于被父亲雪藏的状态中。陈佩斯的团队排练新的剧目,在对外宣传时,他从不让儿子出镜。有一天,电视台记者来到陈佩斯所在的大道喜剧院采访,由于儿子形象上酷似自己,陈佩斯担心记者看出什么来,就把儿子支出去,记者走后才让他露面。

为了把儿子锻炼成喜剧方面的多面手,陈佩斯还让儿子适应多种角色。他执导电视剧时,让儿子兼任助理,让他多跑跑腿,跑跑龙套。让陈大愚不解的是,他跟着爸爸的喜剧培训班学了两年表演,爸爸给他的角色大都是“背影”,真正抛头露脸的角色宁愿给别人也不给他,这让他很郁闷。陈佩斯察觉到儿子的情绪变化后,并没有安慰儿子,而是别出心裁地给儿子安排了一场特殊考试。

一天下午,陈大愚正在和伙伴们排练,陈佩斯走过来说,10分钟后进行话剧《阳台》青春版的彩排,并安排陈大愚饰演主角。老爸的特殊安排让陈大愚既惊讶又兴奋。随后,在陈佩斯的注视下,陈大愚和伙伴们演得很卖力,一些细节中他还把自己独特的感悟加了进去。彩排结束后,陈大愚累得差点瘫倒在舞台上。彩排结束后的重头戏,自然是陈佩斯的点评。陈佩斯首先肯定了大家的努力与艰辛付出,并对彩排中的亮点给予肯定。讲完了优点,陈佩斯又开始点评缺点与不足,在点评到儿子的表演时,他一下子说出了十多处不足,并一一给予了纠正和示范。

满心期待得到爸爸肯定的陈大愚,没想到自己的表演在爸爸眼里都是毛病,心情特别沮丧。当天晚上,看着情绪不高的儿子,陈佩斯语重心长地说:“大愚,在表演的路上,虽然喜剧不被人认为是表演的最高境界,但喜剧难演却是公认的事实,等你会演喜剧之后,再去演那些正剧就很容易上手了。你的演戏之路才刚刚开始,别急于一口吃个胖子,什么时候配角演好了,再说演主角的事!”爸爸的一番话解开了陈大愚心里的疙瘩,此后,他练功更加刻苦了。

在陈佩斯的学员班里,有种老戏班的感觉,私下里青年演员们一起吃喝玩乐,聚在一起总结讨论舞台上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而在对待这些青年演员的培养方面,陈佩斯一视同仁,并没有刻意给儿子开小灶。他想让儿子明白:演技只能靠自己努力拼搏获取。

生活中,陈佩斯是个温和有趣的人,但在学员眼中,他却非常严厉,几位学员都曾被他骂哭过。为了安抚伙伴,陈大愚对他们讲起当年老爸不但多次被爷爷骂哭,还被爷爷打过的事情。听了他的话,大家也都释然了。

话剧《阳台》是陈佩斯潜心筹备4年、十易其稿的心血之作。该剧把创作视角投向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民众性。在陈大愚心里,爸爸的《阳台》堪比“中国喜剧技术百科全书”。2014年,陈大愚开始接棒主演剧中“贪腐处长”侯建设一角,在展现家传喜剧表演天分的同时,他对自己提出了高于父亲的表演要求。

陈大愚的嗓音特别像陈佩斯,随着演技的提高,有观众开始关注到他,总觉得他与陈佩斯有着某种联系。有一次,陈大愚和演员们谢幕后,一位觀众忍不住问他:“你是陈老师的儿子吧?”陈大愚笑而不语。

2015年,陈大愚被第四届北京喜剧艺术节优胜作品《闹洞房》所吸引,决定对这部作品进行加工改编,并把它搬上舞台。陈大愚征求爸爸的意见。陈佩斯认为这部作品非常有现实意义,便放手让儿子去改编。于是,陈大愚用了3个月时间、三易其稿进行了改编。改编成熟后,陈佩斯担任艺术总监,让儿子担任编剧、导演,然后把这部作品搬上了舞台。

2016年5月15日,陈大愚和伙伴们精心排练的话剧《闹洞房》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了一对无房裸婚的新人,为骗过岳母欲“借”洞房办喜事,其间却阴差阳错、漏洞百出的故事。这部戏的另一个亮点是,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以父子身份公开亮相的第一部作品。听说陈佩斯的儿子执导了一部话剧,并在戏中有角色饰演,于是,观者如潮。欣赏完《闹洞房》后,观众都赞叹“虎父无犬子”,陈氏风格的喜剧后继有人了。

如今,在喜剧表演方面,陈大愚有了更大的志向,他想拍一部喜剧电影。陈佩斯非常支持,他觉得经过几年的历练,儿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了。我们期待这对父子在喜剧舞台上奉献出越来越多的精品。

【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陈佩斯排练喜剧
陈佩斯不上春晚,只为多陪陪父亲
“初创”杯喜剧大赛
新年晚会
两个大忙人
杯具们的喜剧
陈佩斯扬正气
爆笑喜剧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乐师
陈佩斯回来了,身后“好大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