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言观行读小说
2018-09-21李丹枫
李丹枫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谈歌在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是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以短短500多字的篇幅,渲染了山洪暴发时危急恐怖的环境,展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了崇高伟大的人性。也就是说,小说所包含的三要素——环境、人物与情节,在这篇小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不得不对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击节赞叹。
贴切的修辞,渲染恐怖的环境
文章一开头,作者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把读者一下子拉入了本篇小说所处的环境中——“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此时,读者的心已经被提到嗓子眼,仿佛也置身于这座危在旦夕的村庄中,与村民们一样面临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
不仅在开头,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渲染这种可怖的环境。例如:
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②“死亡的洪水在狞笑声中逼近”
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洪水如妖魔、如毒蛇般紧跟其后,舔舐着身体,仿佛一不小心便被拉入其中。可以说,这种贴切的修辞,助推了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
通过这样的渲染和由此自然而然产生的联想,强化了环境的恐怖与村民随时可能面临的巨大灾难。这一切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摹了一幅色调深沉、黯淡的开阔背景。唯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形象才会变得更加充满光辉。
细致的刻画,烘托高大的形象
在如此危急恐怖的环境中,“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与乱哄哄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山一般的老汉,作者对老汉一出场的描写就为整个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那么,山一般的老汉是怎么样的呢?文中紧紧抓住了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危急情况下的话语简洁有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镇定如山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一“冲”,一“揪”,一“吼”,这三个动作,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面无私的老汉。如果作者只写到这儿,那么老汉的形象无非是高大无比的,但是过于高大完美的形象便会显得不真实,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接下来对老汉有这样一个描写: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一幕,凸显老汉双重身份的同时,也使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真实饱满起来,从而真正走进了读者的内心。读到这里,对于作者这种恰如其分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功力无比佩服。
曲折的情节,深化文章的主题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更是如此。在这篇仅仅只有500多字的文章里,作者竟也做到了一环紧扣一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牵动着读者的心。当山洪暴发、村民急于逃生时,却只有一座窄窄的木桥,村民陷入困境,这是小说的第一折;当老汉出现给大家带来希望,却有人质疑他的安排时,又是一折;老漢有力回击,村民有序过桥,却有党员插队被揪出,这是第三折;最后时刻,老汉与小伙子互相推让,最后被洪水吞没,又是一折。在这样“一波四折”的情节中,读者被深深地吸引着,其人物形象也在这种情节的构建中逐步鲜明而深入人心,从而深化了整篇小说的主题。
巧妙的结尾,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果把小说的结尾去掉,那么这只能算是一篇普通的歌颂共产党员的文章,打动不了读者的心。反之,当读到小说的末尾,当你恍然大悟的同时,之前的一幕幕会如过电影般出现在眼前:原来,老汉揪出的是自己的孩子呀!他如此的铁面无私,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最后生死关头的那一“推”一“吼”,不正是一个父亲饱含深情的爱吗?此时,再回过头来看那一“揪”一“吼”,是多么地出人意料呀,老汉是一位父亲,但他更是一位党员,这双重身份的抉择给作为读者的我们以极大的震撼。
老汉最后牺牲了,但他高大的光辉形象却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这便是这篇小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