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还本续贷”真相
2018-09-21郑嘉璐
郑嘉璐
9月下旬,棉花该采摘了。新棉花一上市,张传利就得忙活起来,他要备货。张传利是德州恒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最近,他正在筹集资金,为企业下年的生产储备棉花。
他有一件烦心事。9月17号,这家公司将有两笔合计1160万元的贷款到期。银行的钱不敢不还,否则企业的征信很可能因为逾期还款受到影响;可如果流动资金都拿去还款,就没有钱买入棉花了。一筹莫展之际,张传利想到了今年1月份用过的方法—“无还本续贷”。
什么叫无还本续贷?顾名思义,它指的就是企业在贷款到期后,无需偿还本金,只要持续缴纳利息,就能继续使用贷款,直到下一个还款期限。
2017年3月,山东德州出台文件,要求全市银行机构落实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经济形势下滑、中小企业生存遭遇挑战的大背景下,德州的这项政策经媒体报道后很快引发关注,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过不去的桥
张传利不是唯一一个因为贷款到期而头疼的人。德州福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建筑材料的外贸企业,这里生产的建材通过航运出口,货物在海上漂一个半月,到达尼日利亚后,总经理刘洪军才能收回货款。
筹集“过桥”资金是刘洪军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在农村商业银行分五笔贷了2000多万元,这些贷款都是一年期,所以他每年都需要“还旧贷新”。由于流动资金紧缺,赶上贷款到期时,刘洪军要提前十几天联系贷款公司,预留过桥资金。贷款公司很谨慎,一定要企业法人亲自签字。有好几次,刘洪军正在国外谈着生意,接到财务的电话就得飞回来筹钱。
过桥资金的利息很高,年利率少则三成,多的有六成。一年下来,这家企业要花10万元支付过桥利息。刘洪军说,农商行已经是比较体谅企业的银行了,还上本金后之后的一两天就会放款,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周;而一些国有银行的贷款周期很长,有的甚至超过20天,企业的负担就更重了。
“费钱还好说,主要是费心。”刘洪军抱怨,为了筹到足够的资金,他一天到晚都在联系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企业生产。一次“还旧贷新”,前前后后要20多天,而这个流程,刘洪军每年要走五次。
站在企业的角度,“先还后贷”确实是在折腾企业。同在山东的一位农商行行长说,他所在的银行几乎没有出现过收上来贷款而不继续放出的情况。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筹措过桥资金的企业都没有风险,还了再贷只是走个流程。
德州市中小企业局局长赵小广认为,银行没有必要每年都还旧贷新。既然银行打算继续贷款给企业,就不需要把贷款本金再收回去了。如果觉得企业没问题,直接展期、续贷不就行了么!
银行为什么要采取一年期贷款、先还后贷的形式呢?山东省一家国有银行的支行副行长告诉《南风窗》记者,银行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考察这个企业有没有还款能力,这招也叫抗压测试;二是为银行自身提供一个抽贷、压贷的机会,如果银行认为企业运营不善,可以灵活地撤走贷款。
银行本身也是企业,控制风险无可厚非,但银行的抽贷行为并不都是理性选择。一位建设银行的业务经理坦言,银行抽贷、压贷很多时候是为了“尽职免责”。比如一家企业出现了逾期、应收账款延迟等风险事项,他认为这个企业存在潜在风险,就可以用抽贷的方式,把本来1000万元的贷款压下200万元,只放800万元。一旦这个企业真的出了问题,客户经理就能以“及时采取了措施”为由免遭处罚。
银行本身也是企业,控制风险无可厚非,但银行的抽贷行为并不都是理性选择。一位建设银行的业务经理坦言,银行抽贷、压贷很多时候是为了“尽职免责”。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银行在企业最需要贷款的时刻撤走了资金,一些遭遇了暂时性困难的企业会因为银行抽贷陷入困境。赵小广给《南风窗》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山东德州曾有一家名为山东豆工坊的企业,主要生产豆皮、豆泡等豆类制品。这家企业的产品不愁卖,连锁店在下午四五点钟就把货卖完了。
转折发生在一笔贷款偿还之后。银行答应,还款后会再次续贷,于是这家企业的老板找到一家贷款公司,以36%的年利率借了1000多万元。可就在放款前,银行更换了主要领导,这笔贷款被推后了。情急之下,企业和银行沟通时出现了误会,银行反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警觉起来,之后几笔贷款都没有续贷。贷款接连不到位,这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也就无法归还高息过桥资金。最终,法院查封了厂房设备,企业陷入了困境。
救命的政策
“无还本续贷是一项救命的政策。”赵小广说。
无论企业经营好坏、是否存在资金困难,银行都要求企业“先还旧再借新”,这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而短则一周,长则一月的续贷时间,也让企业资金持续紧张,很容易陷入高利贷陷阱。“无还本续贷”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再到处拆借资金,而可以直接续贷,这能够挽救许多暂时遭遇困难的企业。
李红梅是德州乾海碳素有限公司的财务经理,8月初,她刚刚为企业办理了无还本续贷。这家企业生产阳极炭块,供铝厂电解铝时使用。近几年,山东省加强了环保整治力度,取締关停了许多电解铝企业。客户少了,厂里就压了一些货,流动资金变得紧张起来。正赶上8月初要偿还200多万元的贷款,李红梅向当地农商行申请了无还本续贷。
李红梅说,企业只是暂时性的困难,并没有陷入困境。由于环保部门要求他们季节性停产,这家企业要在冬天停工两个月。总经理决定在停工前日夜赶工,先把冬天要出售的产品生产出来,这也是当前库存量较大的一个原因。他们一年的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纯利润在400万元左右,李红梅估计,冬天这批货卖出后,企业马上就可以周转了。
从手续上看,无还本续贷和以前的还旧贷新没有区别。企业要提供抵押和担保,银行也要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纳税情况和用电量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唯一的不同是,这些手续都在贷款到期前完成,这样李红梅就不需要到处找“过桥”资金了。
无还本续贷对这家企业的帮助很大。李红梅回忆,过去为了偿还贷款,不仅要到处借钱,还得暂停进货来节约流动资金,企业的正常生产都会受到影响。现在不用偿还本金了,该进货就进货。
德州推行无还本续贷政策三年多,像李红梅这样完成续贷的企业越来越多。市中小企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六个月,德州全市共有1037家小微企业办理了续贷,续贷金额77.84亿元。2018年4月印发的《德州市小微企业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升战略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增2000户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
采访中,许多企业依然对这项政策存在顾虑。有企业老板告诉《南风窗》记者,他们还是担心无还本续贷会影响后续贷款。在他们看来,企业只要能筹集到资金,最好还是要通过正常的“还旧贷新”延续贷款。“如果连300万元、500万元都要申请无还本续贷,银行可能会怀疑企业的还本能力,因为这样被银行抽贷就得不偿失了。”
国有银行缺少上级行的支持也是推行这项政策的阻力。在德州,农村商业银行是使用无还本续贷政策最多的银行。这是因为,农商行系统是地方法人,有经营自主权;而“中农工建”等国有银行的地方银行权限很小,如果没有上级行的政策支持,支行很难响应地方银监局。
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没有相应调整。大多数国有银行规定,只要企业没有归还本金,不管是展期还是无还本续贷,都要将企业的贷款风险分类由“正常”调整为“关注”。对地方支行来说,“关注”类贷款增多有两个结果,一是“正常”贷款的比重下降,二是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上升到2%以上,这可能造成银行的亏损。而对企业来说,一旦有一笔贷款被划入“关注”,不仅很难再追加贷款,还有可能引起其他银行的抽贷、压贷。
信贷管理系统不调整,银行和企业参与无还本续贷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对此,原银监会已经在2015年作出了规定,无还本续贷不应单独作为下调贷款风险分类的因素,只是各大银行并没有及时作出反应。
风险与质疑
外界对德州市推行的无还本续贷政策有许多质疑。最大的担忧是,这项政策将成为银行掩盖不良资产、地方政府保护僵尸企业的手段。
出台无还本续贷政策的初衷并不在于此。原银监会在2014年7月下发的通知中作出了规定,这项政策面向的是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且临时存在困难的小微企业。申请企业必须满足生产经营正常、没有信用不良行为等四个条件。换句话说,无还本续贷政策并不适用于陷入困境的企业,对这些有较高坏账风险的企业,银行该抽贷的还是要抽。
在德州,农村商业银行是使用无还本续贷政策最多的银行。这是因为,农商行系统是地方法人,有经营自主权;而“中农工建”等国有银行的地方银行权限很小,如果没有上级行的政策支持,支行很难响应地方银监局。
关键在于,如何判定企业遇到的困难是“临时存在”的。有国有银行的地方支行表示,希望当地政府提供企业推荐名单,并为企业提供担保。而德州市中小企业局融资服务科副主任科员王义燕告诉《南风窗》记者,银行给什么样的企业续贷、利息多高、续贷多久,都由银行把握,中小企业局不会干预。他们只提供建议企业名单,但不会强制要求银行执行。
也就是说,银行可以自行决定给哪些企业续贷。上文提及的农商行行长认为,银行利用这项政策掩盖坏账、降低不良率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碍政策推行的理由。这是因为银行本来的不良率就有限,大多在5%左右,通过这项政策掩盖的坏账就更少了。相比于从续贷中受益的企业,“瑕不掩瑜”。
况且,银行本来也有掩盖风险的手段。据调查,一些国有银行当前推行的“借新还旧”的政策,大多数针对的就是经营出现了问题、暂时没有还本能力的企业。那位国有银行的副行长透露,“借新还旧”的确有救活企业的可能,但目前走了这条路的企业,75%都发生风险了,救不过来的可能性很大。
这位副行长并不担心银行利用无还本续贷掩盖不良贷款,他最在乎的是银行还能否顺利抽贷。在他看来,一旦银行允许一家企业无还本续贷,其他企业一定也想享受这个政策。如果它们的申请得不到银行的批准,这就给企业释放了一个信号:银行可能要抽贷了。这样一来,剩余企业的还款积极性会下降,银行再想收回貸款就难了。
对于外界的质疑,赵小广表示,无还本续贷不是新生事物,过去它曾以“借新还旧”的形式运行了很多年。作为金融业的常规产品,它有正常的风险概率,银监会制定的准入门槛能将大多数银行眼中的不合格企业筛选掉。在他看来,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这个政策没有精准落实,中小企业还承受着高额融资之苦。
“现在最迫切的是让企业能够健康地经营下去,不要在‘过桥资金上耗费金钱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