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的贡献

2018-09-21高小淳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学校

高小淳(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引言

随着的二十世纪的进入,资产阶级意识成为主导,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巨大,并且左右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新文化的传入必定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思考,也正是这种争议和思考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萧友梅,被人们称之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之父、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的贡献。首先作者将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中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包括四个时期,即洋务运动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萧友梅的力量不可小觑,然后顺势来叙述萧友梅的生平简介及其成就,其中分为两个部分,即求学经历和主要作品。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必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最后作者来阐述萧友梅建立的高等音乐学校和其为我国早期音乐理论教材编写的贡献。萧先生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作者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思考,这也就成为了本论文的亮点之处。

一、中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1870年左右,几个伟大的历史变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随即,中国音乐教育也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并渐渐成长起来。对中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时代背景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与把握总体趋势,为高等音乐教育事业提供历史依据,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的许多学校还处在封建的教育制度下,只有极个别的城市学校,因西学东渐,设立了唱歌课。现实总是残忍的,一方面教师队伍弱势,另一方面则是教具严重不足,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新的希望又付之东流。1898年戊戌变法时,第一次将音乐的内容写入了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辛亥革命时期主持国家教育的是蔡元培先生,他重视师资的力量,开始派出一些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西方音乐。这一时间涌现出了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优秀的音乐教育家,而“学堂乐歌”就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出现了学校教育改革的热潮,一些音乐爱好者和知识青年组织了许多音乐社团。这些音乐社团的建立为后来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萧友梅的生平简介及其成就

在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下,涌现出众多的音乐家。萧友梅,是最先在音乐创作上做出了广泛试探,而在音乐教育方面,由于其留德的学习经历,所以更多的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另外一方面,又非常重视中国本土的音乐。为之后音乐教育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求学经历

萧友梅,1884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1901年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音乐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钢琴和教育学,并且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学成回国,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功名,不久即授职“学部”的“视学”。之后萧先生赴德国留学,1916年7月,以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莱比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转入柏林大学选修哲学、教育学等课程,并同时在施特恩音乐学院研究作曲、指挥等。可见其勤奋程度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二)主要作品

萧友梅在北京先后任教育部编审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实验小学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等职。在任教期间陆续创作了《今乐初集》、《卿云歌》、《华夏歌》等用于教学的系列书籍,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独唱歌曲《问》、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等。这些作品和书籍也在其任教期间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保证。

三、萧友梅对高等音乐教育的贡献

萧友梅对高等音乐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建立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院校还是对我国早期音乐理论教材的编写,其贡献都是不朽的。

(一)萧友梅建立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院校

1920年3月,在他游历了许多国家后,回到祖国。经过多年来对中西音乐文化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音乐千百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音乐教育的薄弱。只有建立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大批合格的音乐专门人才,中国音乐才能复兴、崛起、发扬光大”[1]。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很欣赏萧友梅的才干,邀请他到北京大学任职。萧友梅也很认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二人从此开启了高等音乐学校的大门。萧先生创办了多所高等音乐院校,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1.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五四运动”时期,学堂乐歌的歌声仍然回荡在中国的大小学堂中,但在之后的发展中没有持续下去,而就在这时西方先进文化涌现,人们的好奇心全部投入到了这新鲜的血液里,西洋音乐在这个时候适时的进来了。留学生们为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文化,这是之前的中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萧先生回到北平先后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这三所学校任职,他主张分开,也就是说体育和音乐不要结合在一起。1916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音乐研究会”,1922年经萧先生提议,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学校采用成绩学分制制度,大胆与西方教育形式相结合,教学内容中以西洋弦乐器和音乐理论方面为主,并设立五个组,分别是钢琴、古琴、提琴、昆曲、琵琶。如此,开始了西洋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如图片:

马褂乐队——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管弦乐队,创办者是中间唯一一位穿得西装革履的萧友梅。这就是“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所说的中国音乐界最时尚的一张照片,洋号、洋鼓、提琴,一样不少。演绎了舒伯特、舒曼、海顿、贝多芬、等人大量的经典作品,存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在萧友梅创作的声乐歌曲中,《问》是萧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歌曲,虽然歌曲中的歌词还不能完全体现当时的时局状况,但是歌词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之情,这也正是代表一个阶层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动荡的岁月里,音乐的革新之路步履艰难,在萧友梅的引导下,音乐传习所不但开设了西方音乐理论与技法的课程,还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专门音乐人才。这时的音乐传习所已经有办高等音乐教育的雏形,音乐教育事业也初具规模。可惜的是,正当北京的近代音乐教育艰难起步时,作为我国办学近五年的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却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封杀。当年北洋政府要求取缔北京一些高校音乐系所,其理由是:有伤风化。势单力薄的音乐家们无法与社会大环境相抗衡,萧先生等苦心经营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也随之解散。

2.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1927年,对于教育文化界来说,这是一场灾难,军阀混战似乎告了一个段落,奉系军阀的张作霖控制了北京政府,试图恢复传统,北大校长蔡元培愤而辞职,蔡先生有一句话是影响深远的,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样一个想法与萧友梅先生的办学愿望,非常好的结合在一起,并很快创办了国立音乐院。

上海,一个具有包容性和面向世界的城市,吸引着萧蔡二人,更加强烈的建校决心。不懈坚持,几经努力,终于在1927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成立。蔡元培和萧友梅分别任校长和教授兼教务主任。由此上海国立音乐院开始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征程。萧先生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由此可以看出其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是及其严格的。正是因为这样,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可以跟国际水准相较高下的高等音乐院校。

创校艰难百事多,这时候的音乐学院,没有校舍,经费短缺,每月只有三五千元的办学费用,但在萧友梅的苦苦支撑下,终于初步站住了脚。然而,不久又由于外地学生假期留住学校的收费问题引发了学潮,而最让萧友梅痛心的是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中,还有他最心爱的学生冼星海。此时正逢南京政府修改《大学组织法》,在学潮和学校面临改组的双重压力下,萧友梅提出辞职,国立学院先是被宣告暂行停办,接着被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又被聘为校长。从此,他的一生便与这所学校息息相关。

不容置疑,萧友梅热爱音乐教育,更热爱这所学校。他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谓是殚精竭虑,不仅聘请了留美音乐家易伟斋、龙榆生等国文教授,还聘请外籍知名的专家、教授来执教,可以说当时的萧友梅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不仅具有开创性,更兼备一份笃定的勇气。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两年之后,从美国回来一个年轻人,名为黄自,他被萧友梅请到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疑问,为什么他会聘请一个刚刚留美回来年仅26岁的黄自担任教导主任。国立音乐院成立初始的时候,当时真正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就是校长萧友梅先生,因为他在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莱比锡大学都受到了教育,而且获得了博士学位,除此之外,萧友梅聘用的很多专业教师都是外国人,一方面是上海工部局乐团的乐手来担任演奏方面的老师,另外还有一些旅居上海的一些音乐达人也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院,在这个班底当中,中国人少得可怜,而这个时候他认识了黄自,一个刚刚从美国音乐专业毕业回来的留学生,所以我想对于萧友梅先生而言,这个时候没有太多的选择,而黄自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在萧友梅、黄自等开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们的努力下,国立音专的教学很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启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精彩序章。只是,精彩与苦难并存, 与泪水同在。在萧友梅的苦心经营下,国立音专依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南京政府承诺的建校资金迟迟未能兑现,萧先生为此经常往返于南京和上海。面对政府拨款不停的压缩,答应的预算又迟迟不能到位,萧友梅不得不向社会募捐,在各方面的救助下,终于在江湾建造了新校舍。但是几年之后,淞沪会战打响,江湾又陷于炮火之中,只好再搬回市区,继续租房办学。那时候,上海已沦为孤岛,萧友梅意识到,学校在上海非长久之计,后来南京沦陷,萧先生不顾身弱体衰,绕道香港,历经旅途的艰辛,到武汉要求将学校迁至桂林,但未获批准,萧友梅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失望的心情回到上海。抱着与学校共存亡的决心,将学校改成上海音乐院,用私立的名义向租界当局登记注册,才使学校勉强复课。不久汪伪政权建立,企图拉拢该校,萧友梅严词拒绝,在没有国家经费的情况下,冲破汪伪政府的威逼利诱,在租界中东搬西迁竭力维持着风雨飘摇中的上海音乐院。回顾萧友梅在国立音专的13年里,学校为求得生存先后辗转搬迁了11次,其艰难曲折可想而知。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所学校为我国培育了众多引领时代的音乐家们,如贺绿汀、丁善德、刘雪庵、冼星海等。这不仅得益于当时任教于国立音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更得益于萧友梅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及科学的管理。1940年岁末,在萧先生弥留之际,竟还惦记着钢琴教室门上有一条长缝,冬天寒风凛冽,会冻着学生的手,他嘱咐前来汇报工作的主任务必修好门窗。由此看来,萧友梅为中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可谓做出了鞠躬尽瘁的贡献。

(二)萧友梅对我国早期音乐理论教材编写的贡献

由于萧先生长期从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所以其编写大量的音乐理论教材。一方面便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将音乐知识更好的传授给莘莘学子们。令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萧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长达20多年,贯穿了两次留学的经历。那么,萧先生在音乐理论教材编写上的贡献无论是在深刻性和影响力上都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

1920年出版的《乐学研究法》,这是一本研究音乐科学的著作,开创性的分为五方面进行研究,如果按照研究科学的方法排列起来,顺序为声学、声音生理学、音乐美学、乐理、音乐史。其中明确的阐述了什么是音乐并且如何来学习音乐,这为当时还在盲目学习音乐的孩子们指明了方向。在教材方面,陆续出版《和声学纲要》、《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新学制唱歌教科书》、《普通乐学》等。而《和声学》这本著作及其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每一次的和声学课基本上是座无虚席,这与他优秀的作曲理论以及重视和声学教学是离不开的。

萧先生编写的音乐理论教材不仅在早期的高等音乐教育领域造成了轰动的影响,而且对近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萧友梅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启示

在研究本论题的过程中,作者深深的体会到了萧先生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开拓过程中的困苦和艰难,结合其背景和过程,作者得到两点启示: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中”和“西”的关系,既要保留我国的传统文化又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当代的高等音乐教育事业需要领路人,需要像萧先生这样既有坚定信念又有笃定勇气的人才,所以培养人才是关键。

建立学校的当下是为了培养人才,而留给后人的则是其影响深远的办学理念。作者结合两所学校的建立过程总结如下:在创设培养目标时,结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在引入西方音乐的同时不忽略民族音乐的继承,对教学要求严格管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国内外高水准教师任教;实行学分制和考核相结合、重视教学和实践都兼顾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一套规范化的艺术实践制度。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大多学校仍然沿用这些理念。实践证明,萧先生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性。

结论

综上所述,萧友梅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称其为有形的,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理论专著都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他所创办的两所学校,即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影响力更加深远。其在中国推广和发展西方的先进音乐文化更是无可厚非,可取的是萧先生并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者,在引进西方音乐的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称其为无形的,这里所说的无形也就是指萧先生的人格魅力。萧友梅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只做不说,一切用行动说话,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具有一种超然的君子风范,这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令作者敬佩的是,当面对每一次建校的艰辛和挫折时,他始终都坚强、乐观的对待,并且积极争取,重新奋进。生活中的萧先生严谨、正直、勤奋、有恒心、有毅力,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同事都有一颗责任心,我想这些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亚于其有形的贡献。这样看来,无论从萧先生的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还是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和影响,他都是不朽的,在萧先生的影响下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历经了曲折的演变进程,但从总体趋势上,朝着一个更加理性和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演进。

注释:

[1]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与艺术》,2009年,1期,P43-P73;

猜你喜欢

音乐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学校推介
上学校
音乐
秋夜的音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