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018-09-20于淼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于淼

摘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大有可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指导服务分工模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匹配、政府创业支持落实不到位、创业实践育人形式化严重是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地方工科院校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向,形成育人合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大学生

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指出:“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决策;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当代高校青年;再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党和国家寄予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殷切的希望和切实的关怀。《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指出“大学生创业意愿持续高涨,大学生创业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依旧明显,资金缺乏和经验不足仍然是最主要的障碍。”学会创业已不再是社会课程,逐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和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義重大、大有可为。

一、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定位

(一)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重要的转折发展期,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社会发展将需要一大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熟练掌握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学校中心大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内涵,以应用型本科建设为根基,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工科院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经济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积极有益的良性互动。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培养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主动适应地方行业和区域经济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要结合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培育新兴学科专业,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专业化的人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8年,我国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顶层设计、落实责任主体、创新培养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效开展,积极构建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创业指导服务分工模糊

创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出现了“多种教育、多种结果”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负责部门之间分工模糊,二是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缺乏经验。通过调查发现,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由就业创业中心、教务处、团委三个部门负责,教务处主要负责创业课程建设、创业理论讲授,就创业中心、团委主要负责创业工作的实际指导和创业团队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人员不足的窘境,但也容易导致创业教育工作分工模糊、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环节脱节等问题。另外,专业导师队伍缺乏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大力倡导学生创新创业,但上课的教师多为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没有直接或间接开展创业工作的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力量较为薄弱。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匹配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首先,创业教材的不匹配。虽然现在有很多创业教材可供参考借鉴,但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教材。其次,创业教育方式的不匹配。专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当前的创业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再者,创业教学的不匹配。教师过多的关注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流程、创业技巧等理论层面的传授,理论性较强;另外,教师的指导往往局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课后的实践指导较少。另外,尽管很多高校将创业课程开成必修课,但多数高校是大班上课,学生来自各个专业,教师很难结合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升。

(三)政府创业支持落实不到位

一是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开放、多元、包容的创业观念尚未形成,“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不浓,对学生的创业热情和需求缺乏包容与引导,全员支持创新创业的理念尚未形成。二是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是从目前政策的落实情况看,往往大打折扣,存在着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知晓率底、创业资金筹集困难、申请创业支持受理部门多、手续繁杂、创业支持政策兑现的时间跨度较长等问题。三是创业指导不到位。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还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的执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约束。

(四)创业实践育人形式化严重

双创背景下,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许多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多数企业将目光聚集于更高层次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关注较少,创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往往流于形式,实际发挥作用较小。其次,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尤其是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大学生,对缺乏创业经验的大学生缺乏实践指导。创业教育覆盖面狭窄,创业实践教育并非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系统性和层次性有待提升。

三、协同育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向

协同育人,对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复杂任务、系统工程,需要聚集校内、地方、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形成合力,推进校内协同育人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是主战场,应该发挥引领作用。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学校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统领,全面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激励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经济、政治压力、竞争压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其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要加强协同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和二级学院要积极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明确责任与分工,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同时,要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素质强、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导师,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聘请优秀校友、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兼职导师,壮大创业导师队伍。再者,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尽早制定生涯规划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機结合起来,注重专业学习和创业实践的有效衔接,推动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改革,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最后,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创业导师见面会、创业导航、创业训练营、创业素质拓展等等,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和创造素质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立足地方,推进校地协同育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要切实用好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一人才高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本地经济提质转型增效。首先,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创业氛围,地方政府要加强研讨,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针对具体的宣传对象,加强宣传与引导,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协同,营造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创业者敢于、勇于创新创业。其次,释放现有创业政策潜力。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因此,对现有的创业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解读,强化政策供给,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政策的潜能,主动为每一位从事创业的大学生量身定制一套精准的可享受政策扶持的方案和措施,为大学生创业者用好创业政策提供方向,突破现有发展瓶颈。除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外,还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双创。再者,加强创业服务和指导。成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认证、审批等,统一建档、动态管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创业指导服务接受公众的监督,实现服务对象可查、服务管理可控。

(三)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产教融合是多方的融合,仅靠一方的力量无法完成,除了政府予以支持外,企业和高校也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企业要将产教融合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中去,保证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深化“企业入教”,拓宽企业参与。企业要在深入挖掘与高校融合的契合点的基础上,寻求合理方式参与到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将企业需求全方位的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合作紧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产教融合网络。再者,切实发挥校企共建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作用。企业作为高校的合作单位,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把握机遇、转变观念、主动作为。结合企业工作,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选聘企业中优秀的员工担任创业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直接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创业热情,助力大学生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0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 2017-12-1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8SJSZ497)、盐城市创业研究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D-YCY2016007)、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编号:SZA201801)的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学生处)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