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管理策略探究
2018-09-20祁华先
祁华先
摘 要: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学校不仅是他们学习的园地,还是其生活的地方,寄宿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和学习的热爱,好的环境,无疑会让他们的学习更轻松,生活更快乐,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寄宿文化,加强学生的认同感、温暖感是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心。想要增强他们对校园的认可度,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小学寄宿生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民主的环境中爱学校、爱生活。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生成了留守人员,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大,或早早成为一名寄宿生。中小学时期正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这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较强的表现欲,心理敏感又脆弱,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则极容易导致学生走上歧路,或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直接退学。对于早早离开父母教育的寄宿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管理势在必行。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寢室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一个干净、安全、有品位的寝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通过文化熏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建设寝室文化时就应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利用校园文化与学生素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创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寝室文化创建时,应遵循科学的步骤。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为寝室文化树立教育理念,如:“我的寝室我的家,我不爱它谁爱它。”“建设美丽寝室,岂能少了我?”通过这样朗朗上口的寝室标语,使寝室文化建设不仅入学生的脑,还入他们的心,内化为其重要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是将寝室文化视为第二课堂,在该课堂中,以寄宿生为主体,以丰富的活动为主线,以寝室生活为载体,以德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助人为乐为目标,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新时期下的寝室文化建设,除了张贴名人名言和激励性的标语外,还可组织学生给宿舍起名,进行宿舍主题装扮等,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建设宿舍、管理宿舍的能力,提升他们寄宿生活的文化品位。
二、寄宿管理制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农村中小学寄宿管理制度相较于城镇学校而言,更为封闭和简单,常见的组织机构包括班主任、管理教师、寄宿生干部和宿舍长。这些人员担负着寄宿生的管理工作,职位不同,担负的管理内容也不一样。想要对寄宿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就需要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在实行人管的同时,更需要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寄宿生的行为,确保寄宿环境的安全和秩序。中小学在制定寄宿管理制度时,应在符合教育教学教研的基础上,征求寄宿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被他们接受,激发起他们宿舍主人翁的意识,起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爱上寄宿生活
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难免会对寄宿生活充满不安全感、孤独感。此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排解学生的这种不良感觉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可根据本校的环境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将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运用其中,把对寄宿生的教育目标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寄宿生朗读比赛、寄宿生舞台剧小剧场、寄宿生联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变他们对宿舍生活的观念,让他们在快乐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甚至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为提升其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家庭和教师的联合教育
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自主能力的成长,仅仅依靠教师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的全面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校要为寄宿生创造良好的寄宿环境,使学生学习无后顾之忧;教师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在寄宿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解决学生寄宿生活中的问题,如寄宿生不准带手机等规定。在农村中小学寄宿管理中,只有学校、家庭和教师的联合教育,才能使三者发挥合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其合作精神、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才会在该体系下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总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想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本校的教学资源,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寄宿管理。在实施管理方案时,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寄宿管理制度,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家庭和教师的联合教育等方式多措并举,为学生寄宿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快乐地生活在学校,收获在学校,成长在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让班主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领路人[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2]易超,宋宾霞.珠三角地区普通高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