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探索
2018-09-20朱天相
朱天相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实用性强的学科,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发掘数学的奇妙,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不仅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还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解题过程。通过理解题意、理清思路、讲解解法、检验结果等,充分关注学生在每一个解题环节中的状态,从而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强化数学概念、法则等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将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这一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死记硬背、僵化解题、题海战术等的机械式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步伐,素质教育要求将培养的目标投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和解题思维习惯的形成上。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培养多读的数学习惯
面对应用题如何解答,教师引领学生首先要做到多读。多读,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读题,一遍读过没有了解题意,就要求再读,一遍遍让學生深化记忆和理解,从而初步掌握整个应用题的题意。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鼓励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认真读,一字一句,不增不减,根据标点符号不读断句。学生可以发出声音大声朗读,渐次向轻声读和默读过渡,养成自觉自主默读理解题意的良好习惯,以此为前提条件进行解题之前的练习。
二、设计应用题要具逻辑性
结合不同年龄段和认知程度的小学生,数学教师设计应用题,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规律。面对正处于解题初期的小学生,教师设计应用题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各个问题之间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才具有系统性,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开动脑筋,深化认知,理解题意,顺利解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理解和推敲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明白这一关键词句的真实含义,体现出的数学信息有哪些,为正确解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学生在植树节植树。五年级学生植了120棵树,比四年级学生多植树38棵。四年级学生一共植了多少棵树?”学生初读题,一下子无法分辨清楚是五年级植树多,还是四年级植树多。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解读,并抓住关键句进行各句之间的逻辑分析,很快学生就说出“比四年级学生多植树38棵”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句,并逐步练习上下句进行分析,补充完整这一关键句的表述,即“五年级学生要比四年级学生多植树38棵”“120棵比四年级多植树38棵”,从这一表述的完整性和正确的逻辑性,可知五年级植树植得多,四年级植树植得少,要解决的最后问题就显而易见可以解答了。
三、巧妙提问激疑促思
教师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让巧妙的问题成为激疑促思的引子,在数学内容讲解过程中,在某个关键点或者是结合点合理而又巧妙地设疑,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思考,积极探索,对课堂教学的进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下这样一道应用题“小花家养了26只鸡,32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5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那么,小花家的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呢?”教师设问这道题的结合点在哪里,关键句有哪些,你能够理解这道题的题意吗?学生一听立即进行思考,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有学生陈述了自己对这道题的题意理解,“小花家养了26只鸡,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5千克蛋,还养了32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小花家的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经过理解之后的复述说明了学生已经真正读懂了应用题。
四、培养灵活解题思维
教师要不断搭建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意味着学生解题不能再走机械化的思维模式,而是要多角度、多方位、创造性地去解决一道应用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方式,让数学思维变得积极生动起来,从而使得解题思路变得更为灵活和开放。例如,一项工程,前进队单独做完要16天,新华队单独做完要12天,两队合做多少天就可以完成?这道题的解法至少有五种。解法一,把整个工程看做1,利用分数解题。解法二,用最小公倍解法,16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48,假设工程总量为48。解法三,分数解法,前进队每天的工作量,新华队几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作1天的工作量新华队单独做需要几天,最后,新华队12天完成的工程,两队合作要多少天完成。解法四,前进队16天的工作量,新华队12天即可完成,由此,新华队1天的工作量,前进队要用几天完成……这类工程应用题的不同解法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学生需要根据不同假设的条件及时转换思维角度,就能够清晰解题。
总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探索和实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变得更为有效和灵动,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出发,从学生主体的个性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