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2018-09-20马惠娉
马惠娉
摘 要: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任何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都处在最低级的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将会对知识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
一、数学知识需要在体验中学习
1.体验计算的道理,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除法的计算,学生明确了“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很机械化,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此时,结合除法的意义,利用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体验概念的本质属性,建立表象
如,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时,学生在生活中常听说“公里”,根据生活经验引入“公里”,个别孩子知道“公里”和国际单位“千米”是一回事儿,一下子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孩子们的距离。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或听到过千米,了解了“千米”就是“一千个一米”,所以“千米”表示较长的路程,但缺乏对1千米的长度体验。学生之前接触到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等,学生很容易获得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感。“千米”是一个大单位,在课堂中空间限制无法建立1千米到底有多长的表象。因此可利用地图,让学生和100米、10米进行联系,和操场、教室的长度进行对比。同时,延伸到课下进行体验活动,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体验1千米”的实践活动。用照片、图片和文字记录实践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的1千米。走1千米的路大约要多少时间,大约多少步完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可能并不十分准确,但是这样的体验是需要的。教室里孩子是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长的,也没有切身的体验。所以,体验学习常常要延伸到课外。
3.动手操作,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学习“平行与垂直”知识,重点要理解概念,会画平行线和垂线。课内时间有限,不能保证学生“一个一个过关”,让每个孩子动手画、动口讲。可以充分利用家校沟通的平台“QQ群、微信群”,让孩子在家里做“小老师”讲解画法,由家长协助拍视频上传。孩子边画平行线或垂线,边结合概念讲解画法。也可以拿手机拍小视频介绍自己在家里找到的“平行线和垂线”并把它们画下来,体会到这两个概念就是描述了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他孩子根据视频进行评价指正。孩子们利用这样的交流平台,互相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生动。
4.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问题情境
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常常感到学生理解题意不到位,理解数量关系困难大,真正的原因在于孩子们缺乏对数学問题情境的体验。此时,必须联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利用体验学习,让孩子们明白题目的意思。
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可以在问题情境中让孩子们进行模拟表演。两个学生“相向而行”,孩子们理解了这一段路程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每个人都行走了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行走的路程利用“速度×时间”得出,加起来就是总路程。而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时间是一样的,可以理解为相遇时间。明确两个人的速度分别乘相遇时间再加起来就是总路程,联系前面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即总路程就等于“速度和×相遇时间”。在学生充分体验问题情境的前提下,数量关系理顺了,问题得到了正确解决。
二、数学学习兴趣需要在体验中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最大的任务是做“引路人”,让孩子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愿意学、喜欢学,把孩子们引向数学天地。
很多孩子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觉得数学越学越难,甚至一部分孩子从低年级就难以启蒙,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把这些孩子拦在“数学大门”之外。吴正宪老师提出可以让孩子们在涂涂画画中学习数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利用“小漫画”形式,把数学知识画下来。当然还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用数学小故事写出来。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数学真有趣。兴趣浓厚了,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学习自觉性建立起来了。
在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实践活动课。这类课强调对学生积极思考、投身实践、进取创新等素质的培养,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在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实施时有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是很多数学老师内心真实的感受。
如,租车租船问题,以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旅游”为素材。学生对这个情境非常感兴趣,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共同来研究设计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即可。在交流方案时学生将对有没有空座位,哪种方案最便宜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列出所有方案的必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获得成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和再创造。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只有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