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2018-09-20林华蓉
林华蓉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呢?
关键词:学生;氛围;疑问
一、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有疑敢问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常发现有的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对他所教的课积极性就较高;反之,如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所著的《不过如此》中描述的,四年级时在新数学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下,从此对数学失去兴趣,以至于他感慨万千: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了一扇窗户。所以,融洽师生的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乐学,敢于提问,主动参与。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善待问,才能为学生的有疑敢问提供可能。教学时,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想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听众”。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播放了邱少云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的视频后,让学生进行质疑。有的学生就对教材提出了疑问:“我”隐蔽在离邱少云很近的地方,身上伪装的也是枯黄的茅草,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为什么没把“我”烧着?发动进攻时,大家都隐蔽着,战友们怎么会知道邱少云的事?我抓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扩展思维,扩大阅读面,让他们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当时的情景。结果下一节课,有的同学就从课外书中找到了原来“我”与邱少云中间隔着一条小河,才没引火烧身,而结尾有可能是进攻前一传十,十传百,也有可能是艺术的加工。经常这样练习,让学生质疑,不仅让学生养成了问题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回到课内,获得的知识更全面、更丰富。
三、让学生学会方法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提前,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主要的是会问、善问。因此,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1.抓住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质疑,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可引导学生抓住“壮士”二字质疑:为什么把五位战士称为“壮士”呢?他们有哪些勇敢豪迈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
2.发挥课后问题的示范作用
每篇课文在文后都安排了思考、练习,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学生如何抓住语文重难点质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学生分析课文后面的问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学习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问题。
3.抓重點词句质疑
理解词句是读懂段篇的基础,重点词句往往体现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质疑能深化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而许多文章遣词造句丰富多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生质疑。第一,分析差异,即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和段落中分析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如《我的“自白”书》一文“自白”二字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每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加了引号与没加引号又有什么区别?第二,换词质疑。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找出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引导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些词,换成别的词有什么不同?如《海上日出》一文中写道: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往上升。其中“负、纵”写得好,引导学生琢磨,把它们换成“挑、跳”行不行?第三,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如《草原》一文,文章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引导学生质疑:这句话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什么感情?
4.抓住段、篇质疑
抓段篇质疑,有利于对文章进行整体的认识。不同的文章,方法也不一样。第一,抓联系。即把课文前后之间联系找出来。如《田忌赛马》一文,两次赛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晏子使楚》第一句“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与下文有什么联系?第二,找原因。即找出课文所写的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第三,寻实质。即思考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之,学生只有学、问结合,质疑问难,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疑“难”解决过程中,学生有收获,教师也受益,因为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问题,逼着教师去学习、研究。这不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吗?
参考文献:
[1]段利萍.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J].考试周刊,2018(10):16.
[2]周丹丹.培养问题意识,实现有效学习[J].江西教育,2017(12):63.
[3]邢卫国.生本课堂,“问”为起点: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J].文理导航(下旬),201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