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8-09-20李建英
李建英
摘 要: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敦煌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巧妙的问题设计是把敦煌文化有效融入历史教学的结合点。19节敦煌文化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融合课例,以及历史教学中渗透敦煌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材;问题设计;融合课例;注意事项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而敦煌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为完成中国历史教学任务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和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中重点推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源泉与体现。北京猿人遗址、青铜文化的熠熠生辉、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千秋功业、万里长城的不朽诗篇、丝绸之路的贯穿古今、秦皇兵马俑的千古情怀、石窟艺术的雄伟瑰丽……
历史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新时代人才所必备的精神风貌、思维品质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开展敦煌文化与课程的有效融合,探求敦煌文化释放的空间,从而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历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欧洲的唯一通道,是西域民族集散的大舞台,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
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始,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敦煌莫高窟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和敦煌文书四大部分,内容涵盖佛教尊像画、世俗人物画、历史故事画、世俗生产生活场景、历代名物、山水风景画、图案等艺术题材,包罗万象。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1000多年不间断的营建,为我们保存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衡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敦煌,因为历史的钟爱而辉煌,又因为历史的冷漠而衰落。13世纪以后,敦煌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初,敦煌因为莫高窟的存在和藏经洞的发现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是20世纪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这一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敦煌悠久的历史和敦煌在中国古代史上所具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以及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就为敦煌文化作为教学素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敦煌文化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融合课例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验,笔者在以下课节中有效融入了敦煌文化:
(一)2017版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莫高窟323窟之“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郡设立、汉长城、阳关、玉门关、河仓城、白马塔、莫高窟、渥洼池、莫高窟彩塑、壁画的讲解,说明敦煌是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悬泉址、敦煌汉简)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莫高窟的开凿,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西凉国建立,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莫高窟壁画中鲜卑人、粟特人画像、粟特文文书)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中的公元4世纪起的汉文写本、世界上最早的纸、最早的马具、敦煌写经等)
(二)2016版北师大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1课《隋的兴亡》
(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莫高窟开凿隋窟77个,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
第3课《盛唐的社会气象》
(唐代的敦煌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兴盛。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唐窟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第130窟、第96窟、第120窟。)
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莫高窟第158窟,侧壁上各国王子举哀图中,除有汉族帝王外,并有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族以及南亚、中亚等国的王子。由画师精心绘制而成的各种服饰、肤色和人物形象。莫高窟第220窟—药师佛经变画中的28为肤色各异的乐队。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密切和国际交往的广泛。《玄奘取经图》—敦煌石窟—榆林窟第3窟)
第5课《科技发明与唐诗》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藏经洞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木刻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武则天为悼念其母所写的《妙法莲华经》等。)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禄山因善跳胡旋舞而深得玄宗喜爱,莫高窟第220窟之壁画,来自中亚的胡旋舞;“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虚占领河西,莫高窟第159窟—吐蕃赞普礼佛;莫高窟第156窟—张仪潮统军出行图,848年,沙州人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节度使,收复了沙州,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场面。)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1世纪初,党项族兴起,称霸河西,建立了西夏王朝,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宋、夏时期,共开凿洞窟100个。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敦煌石窟榆林窟第3窟—西夏《冶铁图》)
第11课《城市风貌与社会生活》
(莫高窟第156窟—《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画面以歌舞百戏、乐队为前导,紧接着车与仆役、护卫相随,反映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
第13课《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
(莫高窟藏經洞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图,最早的火枪。)
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永乐三年(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
第20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战乱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田园渐芜,敦煌渐渐衰败,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三)2016版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国家的文化间谍打着探险考古的幌子,纷纷来到了敦煌盗窃历史文物。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几年工夫,一批批价值连城、堪称国宝的绢画、麻布画、木版画、经文以及各种文字的手写本,均流失到了海外。)
(四)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佛教从印度北传,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与敦煌白马塔。莫高窟的开凿与1000多年的营建。)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莫高窟壁画中希腊风格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文化、波斯萨珊风格的藻井和西域绘画技法。)
(五)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俄国走向何处》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反扑”,莫高窟惨遭白俄破坏,使敦煌成“中国文化之伤心地”。)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敦煌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目前,我们没有完整的配套的关于敦煌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相关的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开设社团课等进行系统的敦煌文化教育与渗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校教研组或是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注重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通过价值观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探讨的过程中本身就含有价值观的引领,如果能列举乡土史的例子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比如敦煌人张芝、索靖、竺法护、曹全、张仪潮等。
(三)通过史实认知,普及敦煌文化常识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媒体、电视等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一般只会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普及敦煌文化常识。
参考文献:
[1]林存光.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
[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