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奶工程”也要精心烹制
2018-09-20张培元
张培元
《华商报》的报道说,每隔几天,西安市碑林区刘女士就会翻翻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的书包,基本都会发现已放坏的鸡蛋,这就是“蛋奶工程”里的食品。在莲湖区某小学,600多名学生中有109个名额享受蛋奶,而每天真正按时吃掉的蛋奶最多占总份数一半。记者随机采访多名小学生,有孩子回答吃腻了或不爱吃。家长为此呼吁,蛋奶工程的早餐,能否花样多一些。
暖心的“蛋奶工程”出现闹心小插曲,让人颇感意外。从2009年起,陕西11个市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启动“蛋奶工程”,迄今成效显著:学生平均身高增长近4厘米、平均体重增加2公斤,体质明显改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花色品种单一。有孩子吃腻后随意丢弃浪费,不能全怪孩子。正如某老师所言,捡了孩子们乱扔的鸡蛋连吃几天,自己也腻得不想吃。大人即如此,遑论懵懂少年了。
好事如何办好,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精心、耐心、细心、用心去办。本来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蛋奶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遭到部分孩子“嫌弃”,孩子们的表现固然不妥,但无关艰苦朴素优良传统,无关珍惜粮食良好习惯,更不能往知恩感恩识恩报恩等方面生拉硬扯。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实施者忽视了青少年膳食营养的口感丰富性、种类多样性,只是简单地把煮熟的鸡蛋和牛奶送到孩子们手中。天天都吃同样的食品,味蕾里重复触摸和感受同样单调的味道,山珍海味也会失去新鲜感吸引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心灵的声音。循着孩子们不爱吃鸡蛋、乱扔鸡蛋浪费食物的问题线索,一路顺藤摸瓜寻找下去,最后在其心灵深处倾听心语,我们会在童心回声中查找到问题症结,并深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策略。这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爱心人士乃至全社会都是一种提醒:不能因为办的是好事,就忽略了方式方法,为青少年提供的爱心服务,更要紧紧围绕青少年的“生物钟”精心组织实施,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掌握其需求,精准对接其生活与心理需求,让他们真正易于乐于接受。
当然,对孩子们进行艰苦朴素珍惜粮食的教育十分必要,让他们牢记并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与增加“蛋奶工程”花色品种并不矛盾。舌尖上的“蛋奶工程”有情有愛有温暖也要有特色与味道,况且以煮鸡蛋、煎鸡蛋、茶鸡蛋等多种方法做好“鸡蛋文章”,成本不会太高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