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主体,四引擎”的工学交替学习实践研究

2018-09-20黄音

价值工程 2018年28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双主体校企合作

黄音

摘要:本文尝试借助“双主体,四引擎理论”,即高校、企业“双主体”,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高校“双师”型人才队伍改革建设,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习基地改革建设,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改革,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成绩考核评定改革“四引擎”。结合我校森林工程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改革、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实习任务的选择与匹配,三方面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为工科类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改革方案提供建议与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dual subject, four-engine theory". The "dual subject" means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four-engine" refers to driving the reform of the "double-master" talent team in the university with enterprise technology level certification, driving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e base with the production standards of enterprises, drivi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lan and textbook reform with the corporate job ability standards, and driving student assessment reform with school-enterprise joint evalu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exchange in forest engineering major, the working and learning exchange mode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talent team,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teaching tasks, the selection and matching of internship tasks,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advice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reform program.

关键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双主体,四引擎;学习实践

Key words: working and learning exchan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dual subject, four engines;learn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8-0283-05

0 引言

工学交替是实行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工作任务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工科专业中广泛使用[1]。在表现形式上,工学交替实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实习工作交替进行。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遵循“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学习与实践思路,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检验、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过程。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工学交替”的研究颇多,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内涵和组织模式的分析与描述,对其理论、建设与管理实践经验却鲜有论述[1,2]。从2010年起,我国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服务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这就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必须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交替”之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旨在借助“双主体,四引擎理论”,结合我校森林工程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实践,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为工科类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改革方案提供建议与参考。

1 理论层面的“双主体,四引擎”

1.1 双主体

“双主体”是指以高校为第一主体。高校是企业培养发展合格人才的承担者,因此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起着基础与主导作用。以企业为第二主体。只有企业才能真正洞察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景、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准确把控市场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动力,逐渐脱离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于实践,亦不能快速适应企业需求和工作环境,专业设置不能与实际工作及市场发展相契合,从而导致供求错位,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

1.2 四引擎

“四引擎”是指以企業技术等级认证驱动高校“双师”型人才队伍改革建设,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习基地改革建设,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改革,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成绩考核评定改革。

1.2.1 一引擎: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高校“双师”型人才队伍改革建设

一般高校的“双师”教师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获得相关培训资格证书。但是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工学技术的快速腾飞,其“双师”的技能水平往往难以达到培养人才的要求和目标。而由企业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标准对教师进行工业技能培训,教师通过培训,完成企业高级技术岗位等级认证工作,并在培训过程中,取得企业员工培训导师资格或企业技术等级证书,实现由高校教师向既是 “教师”又是“技师”的“双师型”教师转变,实现“高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双重身份的有机对接与完美融合。在这种对接和融合过程中,“双师”型人才队伍的评定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已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这一举措亦指明了推进“双师”型人才队伍改革建设的方向和前景。这也促使各大高校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在认证过程中,建议将企业培训导师资格和企业技术等级证书纳入其中,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培训和认证。

1.2.2 二引擎:以企业生产标准驱动实习基地改革建设

传统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没有规范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实习过程相对简单,实习过程相对单一,无法真正发挥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更无法真正起到工学交替的作用,使许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许多学生表示,实习的满意度较低,无法从实习过程中,学到生产一线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需以企业生产标准为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校企双方需共同制定实习基地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标准,以落实、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打造集生产实践、专业教学、师资培训、技术服务、标准制定等于一体多功能实习基地,实现生产、教学、服务无缝融合、有机对接。

1.2.3 三引擎: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改革

课程培养架及教材的编写是教学开展、实施的关键要素,直接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高校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编写应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为目标,以实现高校、学生与企业用人单位的“三赢”。当前许多学科的设置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本校所开设的森林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要求颇高。但传统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编写都是以学科评估为目标,以教师讨论为主要实施方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与实践脱节、与市场脱钩的现象,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不高,在技术运用过程中,无法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来驱动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改课,可以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改革,将生产实践、生产作业、生产流程、岗位技能、实际操作融入高校核心技能课程标准。这样可以直接将企业相应的生产操作手册、培训教材,甚至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操作技能等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高、专、精”,促使高素质、高学识与高技术、高技能深度融合、高度对接。让学生在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1.2.4 四引擎:以校企共同评价驱动学生成绩考核评定改革

传统的考核评价标准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为主,致使高校的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人才评价标准相对独立,从而与实践相对脱节、与市场相对脱钩、与企业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高校所采用的考核评价结果很难被市场所接受,例如高分的考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却不是企业中受欢迎的员工。高校所实施的考核评价结果也不易为企业所认可,例如高分的考生却不受企业欢迎,甚至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却无法收到企业领导的青睐。采用高校与企业共同评价驱动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包括考试/考查内容、考试/考查方式、评分结果等。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资深技师,参与考试/考查内容、考试/考查方式,并对实验课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核。并将平时成绩的比例予以一定扩大,在平时成绩中加入实践操作成绩,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资深技师对这部分成绩予以评价,然后结合高校教师的评价,给出最终的实践操作成绩。这样,使得企业可以真正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过程,将高校的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人才的评价标准相结合,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平衡专业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实现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的高度融合与有机对接的同时,实现学生成绩考核评定的新进展。

2 在森林工程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当中的应用

由“双主体,四引擎”的理论框架可知,工学交替的四大维度各有特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以“双主体,四引擎”理论框架为指引,充分把握四个驱动维度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对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运作为例,阐述基于“双主体,四引擎”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

森林工程专业是1958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建立的传统专业,是高校7个国家管理的专业之一。不仅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专业,而且是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湖南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森林工程专业(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方向)面向国家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制造及应用行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工程机械和起重运输等重型机械的结构、原理及应用,培养既能从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设备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亦能从事制造领域内机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以及生产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因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能独立的完成企业第一线的设计或技术应用工作。所以,基于“双主体,四引擎”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实施对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 人才隊伍的建设与改革

森林工程专业每年选拔优秀教师去产学研合作基地或实习基地参加相关认证培训,用企业内部培训系统培训“双师型”教师,通过认证的教师首先在校企合作项目班授课(所在学院已经与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班),然后通过培养方案、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为普通本科生开设相关课程。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邀请企业培训师来学院进行随机听课,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予以建议和指导。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进一步推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与改革。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森林工程专业开展了“两站”建设,以推进共蹙额交替教学实践的实施,即在本校森林工程设立“企业工作站”,在校友企业设立森林工程的“教师工作站”。企业为高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和教师培训,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合作及研发平台。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实现校企双方的专业资源共享、技能优势互补、学科相互融合、专业相互渗透,实现高校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双赢”局面,使得高校和企业这对“双主体”,可以真正实现共同驱动,共同发展。真正在以企业技术等级认证驱动高校“双师”型人才队伍改革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基于工学交替的校企深度合作(如图1所示)。

2.2 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

森林工程专业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分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审定、课程重新开发、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三个环节组成。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在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驱动课程培养计划及教材改革过程中,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审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森林工程专业在这一过程中,选取毕业校友所在企业,例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专门组织教师,成立专业教学团队,对这些企业进行系统的实地调研,在深入了解企业技能、素质需求的基础上,对其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予以充分论证。与这些企业的毕业校友及相关领导,开展了专业相关岗位结构分析及技能操作分解,并共同制定了森林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并审核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培养计划,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予以实时修改与实时调整。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高校和企业对森林工程专业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其次,要重新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由森林工程专业与校友企业双方互派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打造以森林工程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本,体现工学交替的教学课程体系及成绩考核评定体系。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了多门专业课程,如“工程机械电控技术”、“林业机器人技术”、“吊装工艺学”、“物流装备与技术”、“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林业物流工程”等[4]。

最后,是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根据教学任务的基本内涵,森林工程专业将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学期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准确有效地把学期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堂教学任务,针对森林工程专业的具体特点,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模块化和衔接化是森林工程工学交替教学设计的关键。例如,“林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林业机器人的基本构造为基础,划分单元模块,例如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人操作系统、机器人视觉系统等,再对各单元模块按照不同系统的划分标准进行分解,然后根据不同系统的特点、相关性及连续性,予以相关性分析、模块聚类、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课堂教学任务。再例如“林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以物流工程系统为基础,将物流系统划分为运输系统、仓储系统、包装系统、装卸搬运系统、流通加工系统、配送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再对各个系统按照不同功能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不同系统的特点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描述,并进一步对不同系统进行建模、仿真、优化方面教学工作,最终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堂教学任务。

2.3 实习任务的选择与匹配

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亦是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各项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跨行业、跨媒介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3]。森林工程专业以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学程时间(从大一至大四)为线索,以企业实践内容(包括见识实习、生产实习和轮岗实习)为载体,以实践教学环节为路径,以学程时间为序,分阶段、分能力、分层次搭建工学交替的实习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

在此体系中,高校和企业是驱动体系建设的“双主体”。在第一阶段,森林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森林工程方面,基本通用技能的教学与培训,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及专业素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利用见识实习的机会,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由企业领导/技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生产车间。邀请已毕业校友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度,为将来进入行业工作奠定强有力的认识基础。这是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初级层面的能力培养。在第二阶段,森林工程专业通过校内实验场所及实验设施,聘请企业技师作为实验导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及专业素质进行专业操作方面的培训,同时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并由企业领导/技师结合生产实际,为学生讲解生产实习的关键步骤及重要操作。通过这一过程,高校与企业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过程,共同搭建了一个包括见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方面的实习平台。在实习成绩评定过程中,以企业评定为主,教师评定为辅。这是森林工程专业学生中级层面的能力培養。在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环节,积累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同时进入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在轮岗实习过程中,由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监督学生进行轮岗实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基于操作实践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基于创新的创业素质。并鼓励学生基于生产实践,发现生产问题,实现生产技术/管理创新,从而为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竞赛奠定技术与实践基础。这是森林工程专业学生高级阶段的能力素质培养。近年来,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在笔者带领下,多次在省级以上学科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也表明了该三阶段能力培养的创新成果。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森林工程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实习基地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标准,打造了集生产实践、专业教学、教师培训、技术服务等于一体多功能实习基地,实现了生产、教学、服务无缝融合、有机对接。

3 结语

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是针对森林工程系统发展及其需求而设立的。研究所提出的“双主体,四引擎”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卓越”素质的提高和培养[5]。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实施以来,学生对森林工程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大幅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使森林工程专业不但加强了校企合作,而且学生也更加受到企业欢迎(就业率在改革之后,大幅度提升,达到95%以上),在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也屡创佳绩。该教学实践模式的推广,对其他工科专业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俞慧刚,徐公芳,陈旭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84-188.

[2]韩黄英,郭娟.“课堂进企业”模式下工学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27-29.

[3]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4]朱洪前,邓旻涯,魏占国,等.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9):255-256.

[5]曾飞.交通专业电路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建设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1):36-39.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双主体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