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徒步筇笮古道

2018-09-20茗中

新西部 2018年6期
关键词:清溪茶马古道

清溪古镇,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在她的身上,流淌着一千多年茶马、丝路文化的血液,铭刻着历代茶马人的足迹,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藏汉儿女不畏艰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民族文化基因。

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大相岭脚下有一个清溪古镇。尽管她深藏在山谷中,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逐渐遗失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里,但是只要你置身其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

一家一道文化产业(广东)有限公司(简称“一家一道”)因为建设“广东汉藏茶马古道文化之窗”考察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而有幸结缘清溪古镇,并在这两年的时间内多次组织考察团队,徒步穿越大相岭上的千年古道——筇笮古道 。

2016年7月,我们决定第一次全程穿越大相岭清溪——荥经的“背夫古茶路”。

这条全程青石板铺就的古茶路,也是秦汉时期官府修建的通往云南、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如今,已经被四川省列为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我们5月份在龚伯勋老师的极力推荐下,首次来到青溪古镇考察,已经体验到了这条历经千年沧桑古茶路的神奇魅力,决定安排时间全程穿越这条已经被现代交通替代而遭遗弃的古道。于是,我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迫不及待地再次回到这里,就是要用双脚去体验古代茶马人不畏艰辛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才让我们在这次有针对性的古道穿越行程中一路结缘,并在绝美的自然风光中不断体验穿越丛林、飞越天堑的惊险和神奇之美,真正感受到了人生所有的美好都是用脚步在险境中走出来的。

我和傅哥、容姐一行三人,7月22日傍晚由雅安坐车到汉源县九襄镇。在转乘摩的到酒店的时候,我们结缘了一位热心的当地小伙子。他叫李志兵,是一名退伍军人。我们在搭乘他摩的过程中跟他坦诚交流,得知他正好有一个同姓战友就是清溪“羊圈门”(筇笮古道旁)建黎村人;世代在大相岭山上生活,且祖辈也是在古道上背茶包的人,他自小一直在山上放牧种花椒,与山为伴,靠山吃饭,对大相岭整个山脉都非常熟悉。这正好可以解决我们这次考察一直担心的徒步穿越大相岭向导的问题。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在李志兵的带领下,去到这位跟他同姓的战友家里,他们家正好也在“筇笮古道”牌坊前经营烧烤摊位。经过交流确认,李志兵的同姓战友非常适合做我们这次的向导。他叫李锡清,为人憨厚务实,言谈举止都散发着大山的沉稳和纯朴,一看就是一位安全可靠的领队。我们立即协商确定了明天徒步穿越的行程,由李锡清全程带队。当天晚上,九襄下了一整夜的大雨,但我们依然按计划准备好了雨衣和徒步用品,相信我们偶遇的这位老兵和他的战友李锡清能够带我们完成这次古道穿越行程。

7月23日一大早,李志兵如约到酒店来接我们,按照预定的行程计划,九点到“筇笮古道”牌坊前集合。今天天公作美,在下了一整夜的雨后竟然在早晨放晴了,雨后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烈,山上云雾缭绕,气温非常适宜徒步登山,领队老李稍作准备即启程。看到老李淡定沉稳的状态,我们更加有信心迈出徒步穿越“筇笮古道”的脚步。

清溪到荥经的这条古道全程大概有30多公里,清溪段作为曾经的官道至今仍保留得较为完整,全程几乎都是青石铺成的幽径,沿途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溪水潺潺。老李一路介绍这条古道曾经的历史故事,他说这条交通要道曾经是茶马互市时期的经济大动脉,每天行走的背夫和官商穿梭繁忙,沿途驿站占据着24道拐,背夫们三步一拐,吆喝声不绝于耳,官商抬轿威风凛凛,很难想象那就是今天被杂草掩盖的这条冷清的青石山径。

我们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走到了清溪-荥经交界的山顶草鞋坪垭口。这里就是当年劫匪出没的要道,也是官方保护背夫和行人的收费站。在一个废弃石头堆砌的地方,老李介绍说这就是收费碉楼,当时每月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就有官兵把守收费保护行人通过,土匪就不敢出入,其他的日子就不能保证行人的安全了。垭口就像今天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一样,在那个农耕经济的时代,古道就是高速公路,交通要道垭口就是收费站。

我们翻过垭口就要进入多年没有人行走几乎废弃的荥经古道路段了。我丝毫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道路有多艰难,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徒步穿越如此艰险的深山丛林区。傅哥是在滇川藏徒步穿越近十年的“老行者”了,他自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在滇西或川西进行半个月左右的深山野外古道穿越行走,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徒步经验,但他对短短的荥经段古道的驚险程度也没有预料到。

午后时分,我们开始进入了被丛林掩盖的荥经段古驿道,如果没有老李的带领,我们几乎就没有方向,因为徒步穿越的区域根本就没有道路。老李在丛林中搜索到的也是滥石路,基本上没有办法正常行走。我们几乎是一步一颠簸地在丛林里匍匐前行的。我被长在石头上的青苔滑倒过多次,左腿的膝关节也被刮伤了,只能忍痛前行。

在这样的路段走了近两个小时,山上开始下起了雨,这更加增添了行走的难度。穿的鞋子全部进水了,虽然穿了雨衣,但两个裤腿还是全部湿到漆盖。这还不算,老李搜寻到的道路很多处都被山体滑波冲垮了,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得在松软的悬岩边行走,险象环生。

但我们没有被恶劣的天气和道路的艰险所阻挡,继续前进。迎面就来到了一处刚刚被山体滑坡冲垮的断头悬崖处,无路可走了。整个断崖山体几乎是垂直到山谷,而且完全是松的碎石。老李说没有办法,不能回头了,否则只能在山上过夜,可我们完全没有准备露营的装备。老李凭着多年在深山丛林中生存的经验,直接顺着断崖滑下了半山腰,幸好没有引起新的山体滑坡,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真佩服这个大山的孩子那份敢于挑战生命极限的勇气。

老李非常娴熟地从半山腰顺着松软的山体爬上断崖处,用双脚给我们踩出了几个可以腾脚的印子,同行的李志兵先抓住悬崖边上的一颗树枝走出了第一步,然后放开树枝传给我。看到他踩着老李的脚印能走过去,我就跟着他一步步靠着山体移动过去,同时也把树枝传递给同伴容姐,并支持她小心翼翼地靠着山体走过来。最后傅哥也按照同样的方式惊险地走了过去。那一刻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通过,丝毫没有考虑到脚下的松碎石土随时会滑下去。生命在这一刻是很脆弱的,但是团队合作的信念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我们走出丛林,进入经过修缮的路段时,已近天黑。一路上不管经历什么艰险,我们始终相信老李,相信这个“古道背夫”身上的那份勇敢和淡定,相信他能够带领我们走出险境。当我们走到“背夫”背茶包行走時用支撑茶包休息的拐子留下的深深“拐子窝”路段时,感慨万千。相对于那些曾经背着两百多斤重的茶包翻越山岭的“茶马人”,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算什么呢?傅哥深情地看着古道上的“拐子窝”,那份多年徒步穿越古道而对茶马文化无限热爱的情怀油然而生,他手指“茶马人”的精神印记——“拐子窝”,用镜头留下了最感怀的一幕。

我们一路下来,在黑暗无人区的盘山路上行走了三个多小时,涉水经过了多处溪水河流,才走到荥经凰泥堡接我们回清溪的面包车处。坐上汽车,大家都瘫倒下来了,只有老李还是很轻松。真是大山的孩子,身上流淌着“古道背夫”的基因,我相信在他身上肯定有很多故事,便和傅哥协商决定退掉原定于明天早上去康定的车票,多留一天,一方面休息调整一下,另一方面我们要到老李家更多地了解“古道背夫”的故事。

第二天上午,我们经过短暂的休息,就和李志兵一起再次来到带领我们翻山越岭的李锡清家里,真诚邀请老李80多岁的父亲一起交谈。通过与老人近一个多小时的坦诚沟通,果然得知这位老人就是当年在“茶马古道”上做过背茶工的人——“古道背夫”,真正的“茶马人”。

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李锡清的父亲才十四五岁,因为家里贫穷,为了生存就做了背夫,大人可以背十几包重达200斤以上,而他只能背六包100斤左右。从荥经、清溪一直背到康定,途中要翻越几座像大相岭一样海拔超过3000多米的山,背一趟需要二十天以上,只能挣到生活费。

老人回忆,那时候这条交通要道非常繁忙,每天过往人马络绎不绝,路上经常会遭遇土匪路霸的盘剥,只是他们背夫没有钱财一般不是抢劫的对象。老人还给我们回忆了国民党24军在垭口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18军进藏经过清溪的故事。这是一位满脸记录着“古茶路”上“背夫壮歌”的老人,“茶马古道”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留下他们的记忆,历史不会重来,但是“茶马人”的精神是可以恒久留存的。

我们深感清溪“筇笮古道”对于茶马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经过大家的最终讨论决定,“一家一道”跟老李签下协议:将“筇笮古道”入口处老李家所在的旧“古道驿站”,作为我们开发清溪“茶马古道背夫文化”的基地。从这一刻开始,“一家一道”茶马古道文化产业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清溪古镇沉淀的一千多年的茶马、丝路文化正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人遗忘,然而,历史上创造清溪古镇辉煌的茶马古道一定会在新一代“茶马人”的努力下焕发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已经在此播下了种子,她一定会在新时代越来越多“茶马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让“背夫壮歌”重新在千年古道上唱响,让“茶马互市”重现昔日的辉煌!

作者简介

邓明忠 笔名茗中,一家一道文化产业(广东)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

猜你喜欢

清溪茶马古道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喜清厌浊 清高脱俗
清溪河
初上金马仑开始吟诗消遣
杉林古道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