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建设纪事
2018-09-20夫巴
夫巴
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在国内是同类题材第一家,建成开放后受到广泛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增加了文化内涵,也是当时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中的精彩一笔。
明智的决择
2003年初,丽江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编制总体规划,做到了“不拆一栋房,不砍一棵树”,老区只做基础设施配套,在古镇外围开辟新区。但对古镇内建于民国时期的束河完小老院,采取“置换”的方式,由企业在束河完小空地内修建同等面积的房屋,包括教学楼、宿舍、厨房等,无偿交给学校。以政府的名义把老院子交给公司管理。
束河完小是丽江民国时期就非常著名的学校,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由著名的束河“和氏三兄弟”和志敏、和志钧、和志坚等人主持扩建学校,新建两栋五间楼房,形成“八大教室”的规模,两楼坐北朝南,其中南楼远眺文笔山,上面由丽江著名书法家张献书亲笔“文笔斐然”四个大字(“文革”时被聪明的教师贴上四大领袖的画像,巧妙保护下来),院内花木成荫。
特别是院内还深藏着一个省级(后来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宫”,宫内的壁画堪称明代丽江壁画的精品。
在大觉宫北侧是当时的学校大礼堂,旁边还有一片梅园,一并交给公司。
对这片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原先“概念规划”里的使用目标是做一个“文化传习馆”。我向公司领导建议,搞一个“茶马古道博物馆”。我的理由是:束河项目定性为“茶马古镇”,而大觉宫及其“八大教室”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古建筑里搞中国第一个“茶马古道博物馆”,会给束河项目加分。而且一旦把大觉宫壁画也拿来对外开放,会给企业的“保护与发展”理念造成一个典范性的案例,在对外宣传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至于像“文化传习馆”之类的项目,在丽江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搞。
董事长刘加纯先生是明智的。他当时考虑的是如何带动束河四方街北面中和村一带的商业发展,因为其他几个村都已经有带动的项目。如果把大觉宫做成一个有文化内含的点,吸引游客进来,肯定对中和村产生积极影响。于是采纳我的建议,决定在束河完小老院里创办“茶马古道博物館”。
内容的舍取
2004年初,束河完小置换项目进展顺利,老师们都愉快地搬到新楼办公。实际上老房子经年失修,空置多年,学生早已在“逸夫楼”上课。为了答谢老师们,公司决定出一笔钱,把原有的庭院花木全部买下来,这样公司也省得再搞一次美化绿化。
把全部楼顶翻修一次后,我们把新老两个院子的过道封闭,在西面另开一道小门,使大觉宫等古建筑从束河完小里完整剥离出来,连同院内的碧桃、紫藤、樱花、梅花等古木全部保护下来。
面对着空啦啦的一个大院,“茶马古道博物馆”要展览些什么东西呢?
首先要确定参观线路。从哪儿进?哪儿出?然后才能考虑展什么?看什么?
考虑到游客的参观习惯,先放弃楼上空间,只安排楼下空间。
从大觉宫进去,只介绍壁画,原画严格保护,不打灯,不大量进人。壁画复制后在旁边房间展出,介绍相关知识。真迹只对专家学者或对壁画有兴趣的游客开放。
茶马古道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我考虑主要讲清三点:就是线路、时间、重大事件。突出地方特色,与此无关的内容尽量舍弃,不贪多。
壁画院进去有一座五间平房,我们把它打开,变成一个可以进出的过厅,面积有限,把它作为“序厅”,重点介绍茶马古道的线路。为此,专门请昆明的公司做了一个有灯光显示的沙盘,从滇南的茶产地一直延伸到印度加尔各答,再把四川雅安到拉萨的“北路”标出。版图已经把三江并流区域并越南、缅甸、泰国等也涵盖了,且标注了从成都到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再在墙上绘制了一幅北方丝绸之路的地图,把茶马古道放到中国古代对外通道的体系当中,给参观者一个宏观的视野。
“序厅”有一块序言版,简要叙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及其价值,考虑到丽江的元素,要写一个“象形文字”的名称。
我请丽江东巴博物院的专家木琛、木里帮忙,他们为我创造了象形文字的“茶马古道博物馆”:“茶马”与“古道”还好翻译,读如“公卢日鲁”,但“博物馆”就有点费劲了,在纳西族的古代社会里还没有“博物馆”这个词。而象形文字的牛羊与谷物代表财富,读如“哦增”,是一个固定的名词。珍藏财富的房子就是博物馆了,读如“吉”。许多游客对这幅字发生了兴趣。
下面的“四大教室”,一个讲了“滇茶进藏”的历史,也即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云南一些学者认为茶马古道起始于汉朝,但那时的藏族还没有喝茶的证据,普遍的说法是文成公主带去茶叶);一个讲了重大事件,也就涉及茶马古道对滇西北地区的影响。
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茶马古道起始时间应该在唐朝。其中公元680年吐蕃南征,与纳西族结成联盟,在丽江塔城建“神川都督府”,标志着打通了滇藏通道。到唐明皇时期唐蕃反目,中央王朝采取“禁茶进藏”的措施,促成了“滇茶进藏”的局面。笔者大胆把起始时间定在“公元680年”。
或有人会问:唐皇禁茶促成了滇茶进藏,那么到宋朝,茶马古道怎么繁荣了呢?
宋朝时期,北方民族南下,北宋首都南迁,国内战马需求激增,刺激了西南马的贸易,于是形成了“茶马互市”。
明代,丽江木氏崛起,为了自己的利益,保护了茶马古道的正常运营,包括徐霞客游览丽江,也是从茶马古道进来的,他也记录了丽江人从事茶马贸易的情况。
清末民初,一大批外国探险家从茶马古道进入三江并流地区,把云南西北部的民情风俗介绍到国外,为后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的产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到抗战时期,由于国内对外通道基本中断,茶马古道扮演了战时国际运输通道角色,促进了丽江古城的空前繁荣。
这样的介绍,有史有据,有图有文,线索清楚。
一次,接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先生,他是搞自然科学的,经系统介绍,他说终于知道茶马古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而香港著名实业家、国际奥委会成员的霍震霆先生带着香港足球队到丽江交流,专程参观茶马古道博物馆。他感慨道:保护古建筑,利用古建筑搞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非常好。
两个大厅把茶马古道的基本情况说清楚了,还剩两个。一个做“束河厅”,一个做“皮匠厅”,把茶马古道影响下形成的束河皮匠村的历史文化重点展示,这既是对束河的尊重,也是把茶马古道的历史浓缩成一个具体的点,使参观者体会到茶马古道对社区经济文化的影响。
为了讨论与交流,笔者把多年来搜集的茶马古道方面的资料编辑成《丽江与茶马古道》的图书,这也成为丽江第一本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资料集,直到十多年后,仍有人询问购买。
说实话,相对于几个展厅,“皮匠厅”的内容是比较粗陋的。但没想到,这个展厅引起了中国新兴皮具企业红谷集团的浓厚兴趣。
原来,红谷集团在昆明做皮具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在国内布下了一个巨大的营销网,请了一位国内著名的品牌专家,雄心勃勃要做成中国一流的皮具企业。但专家和老板们发现,红谷要做成国内一流的皮具企业,还缺少一种品牌的文化底蕴。
当他们在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发现“皮匠厅”的时候,马上联想到:源自于明代首都南京的中国皮匠技艺,在丽江茶马古镇传承六百余年,产品畅销滇、川、藏地区。“一把锥子闯天下”,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于是,与束河鼎业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挖掘皮具文化,免费为束河宣传。后来又请我执笔,编写了《束河皮匠六百年传奇》的图书,还在闲置的大礼堂里创办了“束河皮匠历史展览馆”。
后来红谷集团总部搬迁到广州,但在丽江先后开办了十余个专卖店,近年的销售额都超过一亿元。目前红谷集团已经进入国内一流皮具企业的行列。
实物采买
博物馆的建设,除了场所,就得有“物”。
先在束河范围内搜集了一批马鞍装具,皮口袋,油灯、斗、称、权(称坨)等。一天, 一位居民拿来一整套皮匠工具,卖给博物馆,我当然是喜出望外。事后得知是张皮匠的小儿子。张皮匠是束河著名的皮匠师傅,当时年逾八十,也不做皮匠了,存着工具也没有用,只是对家人背着他卖掉耿耿于怀。我于是请他指导博物馆皮匠厅做一个“熏皮灶”的实物模型,并以报酬方式补偿了一部分“损失”,他非常愉快地完成了任务。
王文典是束河惟一在印度加尔各答拍过照片的马锅头,图片落款的时间是1913年,但从家谱中得知,他的爷爷王觐光就是到印度做生意的马锅头,所以推定:束河人至少在清朝时就从茶马古道到印度经商。
很凑巧,王文典的后人王凤立先生是从怒江州退休回来的老医生,我自己曾在怒江服役多年,算是熟识的友人。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祖先的图片复制后在博物馆展览。
好事接踵而来。王家有一支在拉萨生活的后代,他们派了代表回丽江走亲戚,顺便带回一个当年王家马帮用过的铃铛,要送给博物馆收藏。那天,我与王青华先生一起捧着被哈达包裹的马铃铛拍照留念,并请他写下一段可做凭证的文字。
青龙桥是史志明确记载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而大觉宫是明代木氏“束河院”的建筑遗存。因项目需要,我们在村落里埋设排水沟,没想到,在大觉宫附近挖出一段石制排水管。我赶到现场,发现排水管由上下两块石头组成,相互扣着。每段石头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内径宽18厘米。当时,我们只取了一段,其他的原样掩埋。
村民告诉我:雨季的时候,青龙桥下有一个排水口,不知从哪里来。现在石制排水管出土,证明大觉宫与青龙桥之间曾经有地下排水设施,而这么大的工程,只有木氏土司的“束河院”才有必要并且有能力完成。
纳西族先民在历史上素称“据有盐铁之利”,但丽江没有盐矿。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呢?笔者想起曾经在四川盐源县(汉、唐时纳西先民的居住地)的“白盐井”看见过“摩梭盐锅”,当地人介绍是纳西先民熬盐的铁锅(当时条件不允许,就没有购买)。我找到一个泸沽湖一带贩卖旧器的纳西人,问他能不能找到盐锅?他说可以去看看。几天后,他从盐源打来电话说找到两个。我说都拉回来(后来丽江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个)。
理查德的评价
就这样,从2004年2月开始筹措,到5月1日开馆,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在古色古香的束河完小老院子里亮相,受到游客和专家学者的好評。
在当时,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在国内是同类题材第一家,建成开放后受到广泛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增加了文化内涵,也是当时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中的精彩一笔。
2004年5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总顾问理查德先生来丽江,他是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检查工作,刚好从昆明下来。陪同他的是我的乡友段钢先生,而丽江作陪的是市外事办领导李国武先生。因为束河古镇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而当时对一个民营企业开发束河古镇是有不少反映的,所以理查德先生到束河考察,也是他的重要工作内容。
那天,我带着这个严肃的专家,走遍了束河的新、老两个区域,最后到茶马古道博物馆,然后到一个农家餐馆品尝粑粑酥油茶、油炸凉粉等纳西族小吃,他用英语夸赞茶马古道博物馆。我不懂英语,乘机请求他能否写下一点他的意见?
没想到,他很乐意。就在一张信笺上很快地写了一页。
我不知道他写了什么,但大约知道他对束河古镇是满意的,尤其对茶马古道博物馆是肯定的。
事后,我找了翻译,把联合国官员的亲笔评语翻译出来,陈列在博物馆内。他的大概意思是:“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其布展合理,反映了一个农村小村庄非常有趣的历史……博物馆应该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基地,而这个博物馆在此意义上是做得非常成功的。”他的落款是“理查德·恩格哈特”。
在我看来,这种来自高级别专业人士的评价,不仅对束河,而且对整个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都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夫 巴 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