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到丽江
2018-09-20杨杰宏
这是一次难得的茶马古道之旅,也是一次从丽江到丽江的历史之旅。因为丽江因“美丽的金沙江”而名,元朝时就在石鼓设置过丽江路。而我们刚好在一天之间,从现在的丽江城,穿越茶马古道寻访香格里,朝圣玉龙雪山,面壁老君山,俯瞰金沙江,遥指石鼓城,触摸蒙古哨,感受那份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行百里半九十,人生如赶路,愈到后头活愈多、事愈忙、心愈累,过年也是如此,难得浮生半日闲。正月初九,受海市公司老总和丽刚先生邀请,与杨金山、杨林军、木华栋、王东一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龙蟠茶马古道考察,也算偷得一日闲!
山间铃响游客来
早上八点整,大家从丽江城直奔拉市海,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拉市海的西南岸。此地地理位置极好,与丽江十三大寺之一的指云寺仅一山之隔,落水洞仅余百米距离。杨竹庐的“古洞吞来千叠浪,飞云带出一声钟”就是形容这方水土人文的佳句。离落水洞仅半公里,抬眼望去,玉龙雪山在纳居坞山后头露峥嵘,银光闪闪;眼前蓝天碧海一色,波光粼粼,群鸟飞翔,令人神清气爽,海阔天空。稍作休整,大家骑上马,开始了茶马古道之旅。
丽江作为茶马古道重镇,拉市是必经之路。原来经过拉市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从海北翻过蒙古哨到达阿喜渡口,另一条是从海东经海南,过指云寺,翻蒙古哨抵达阿喜渡口或石鼓。两条线路都在蒙古哨重合。而蒙古哨也在海市公司的旅游圈内,骑马一个小时路程。在历史上这条路曾是繁忙的茶马古道,也是民族文化交流之道。原来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现在变成了“山间铃响游客来”。整个拉市海周边就设有马场十七个,拉市乡以骑马划船为主的旅游收入已突破上亿元。今天,我们这群本土人也当了回游客。因为这条线路一直没有走过,对我来说,也充满了期待。
窃以为在拉市海的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中,此条是最有风光与人文的一条,海北我家附近以山泉、田园、山色、村庄为佳,此路则以湖光、古寺、古道、雪山、山村、金沙江、香格里风景制胜。可谓移步即景,登山则义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乐山乐水皆兼之。刚翻过一座小山,整个拉市海扑入眼帘,周边被黄灿灿油菜花、绿油油麦田镶边的村落依山伴水,远处的玉龙雪山一下子高出了好多,在阳光照耀下更显圣洁。林间散发出一种混合了花香与松香的味道,映山红、野杜鹃闪烁其间,松枝间玉龙雪山总是相伴而行。
并未消失的“地平线”
返景入深林,山林间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谷,都是极为规则的圆形锅底形状的山谷,杨金山先生说这是典型的地漏形貌,这也是此行中的一景。从密林中钻出来,几座农家院落散落在开过荒的山坡上,其间有羊群、劳作的人们,淡黄色的田地周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映衬着碧蓝的天空。
大家骑马累了,在村中找了户人家,要了些水喝,水是从山泉引过来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感觉这清凉的山泉水比茶水更有味,一为解渴洗尘,二为旅途增添了一分山趣。休整过后,大家又继续前行,此后山路都是在村道上走,平坦宽敞,坐骑都奈不住性子慢跑起来,于是信马由缰,纵情山林,不到半小时就到了香格里观景台。
此處为蒙古哨前方,为一高山山巅,前方是气象万千的香格里景区。石碑上还刻写着詹姆斯·希尔顿《消失地平线》上描写香格里拉的一段话:香格里拉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中,一座座庭院让人陶醉,山谷两边是寂静而令人忧伤的小山,可它的最高点是世上神奇美丽的山峰。石碑最后强调:香格里拉已成为世人,尤其是海外游客所向往的地方。这又是一个旅游资源再制造的经典个案。
香格里观景台当然是面向游客的,对当地人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名词,他们称此地为“阮即绍当”,意为卸马驮子的地方。不是要搞茶马古道之旅吗?怎么就这般舍近求远,这里的“近”是“文化近亲”,“远”是西方的舶来品。难道外来和尚会念经,外来洋文化就能吃香?其实这与近代以来国势渐衰,西学东渐,西风压倒东风的大气候有着内在的历史关系,这与现在房地产商的“洋广告”并无区别。我想,随着国势日渐兴盛,不信东风唤不回,但等到东风浩荡之时,其间又混融了多少历史误会啊!
抛开这些是非利益之争,眼前香格里景色确实是人间绝佳:万里金沙从笔架山绕过奔来眼底,“金沙万里走波澜,奔入中原壮大观”的磅礴气势在此一览无余;江边两岸是掩映在姹紫嫣红春色中的村庄;顺着金沙江的波澜,正北方向是雄峙苍穹的哈巴、玉龙两座大雪山,气势非凡,疑为天外神境;西南边是层峦叠嶂的老君山脉,山脉绵延不绝,如层层累叠的几案,山色依随山势的远近呈现出墨绿、淡青、水墨色,最远处与蓝天融为一色;石鼓依偎在凤凰山下,油然让人想起郭沫若先生题写画家周霖的诗句:石鼓声闻到凤城,龙潭风物活生生;山泉引自源头处,天外飞来有鹡鸰。
蒙古哨
从香格里观景台往东走个四五分钟,就到了丽江的一个历史古迹——蒙古哨遗址。蒙古哨其实是一个峰火塘,为战争、和平时期的一个信号台、驿站,现只留下一堆高约两米多的土堆。从形制上看,这是一座长宽各约一丈的碉楼。同行的牵马者回忆,他们小时来过这里,印象中有现在两层楼房高,一直到十年前还有十米高。现在因没有管理,风吹雨打,加上人为破坏,已经越来越辨认不出来了。
何以名为蒙古哨?这恐怕可能成为一个历史谜案了。是真的与蒙古没有瓜葛?这么重要的一个交通要道,忽必烈的“元跨革囊”,其中一个渡口就是石鼓、阿喜一带,忽必烈命名“丽江”也始于此地,而非现在的丽江,“美丽的金沙江”之名只能面对这样壮丽的大江才会有感而名。史书记载最早的丽江府治也在逻波城,也就是今天的石鼓,石鼓现在的纳西名仍叫“老叭”,与“逻波”为同音异写而已。
当然,因为没有具体史料遗留,蒙古哨与蒙古关系无从考证,更多是一种历史随想罢了。蒙古哨在《乾隆丽江府志》倒有确切记载:“蒙古哨:香格约内,府西三十里,通阿喜江路。哨民:和亏那仲,和毛口娘。”
另外,在其“兵防”部中也提到“阿喜渡口”:在城北五十里阿喜汛,出中甸要路,设有官渡。
蒙古哨左北边就是茶马古道遗址,由于现代交通取代了古道,原来旅人马匹接踵而至的古道已被废弛,丛生荒草掩没了这条曾经挑起过历史重担的古道,但顺着古道遗迹走下去,拨开荒草至今仍可清晰见到一路铺设的石板。
那堆沧桑斑驳的哨台遗址已经是一位行将就木的历史老人一样了。它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的历史?那天我们也真幸运,在蒙古哨下边遇见了本地村民和四军,恰好晚清、民国时期担任蒙古哨民的和廷相是他爷爷。与他访谈中得知:本村纳西名为“格崩”,意为山梁子上面的村子,与此相对应,下面的村子名为“蒙古”,意为下面山梁子上的村子,蒙古哨由此得名。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可能是民国时期,他家爷爷前面的一个哨民在站岗时,发现了阿喜那边爬上山来的土匪,而山东面有一队从丽江回来的藏族马帮,他在哨楼上拼命向马帮挥旗示意有紧急情况,因害怕对面土匪听到,无法出声。而藏族马帮看不懂旗语,误以为平安无事,就一直赶着马帮过来,与土匪狭路相逢,所有货物被洗劫一空。藏族马锅头以为哨民通匪,就把他押到丽江城,在卖鸡豆桥处砍头示众,他的头颅漂到城尾才被村里人捡到,后用丝线缝合在尸体上运回村里殓葬。历史上江边一带经常受到藏区土匪的抢劫,战争时期又成为必争之地,警戒成为重要事务,这个哨口的重要性从中也可见一斑。
据传原来站在哨所顶上挥旗,下一个哨所——黄山哨那边可看得见,哨所成了当时重要的交通、军事站点。据《乾隆丽江府志》记载,香格约(约相当于现在的乡,后又改设为里,“香格里”由此而来)境内就设有蒙古哨、迦莫哨、莫是哨、无住生吉哨等四哨。乾隆时期丽江县境内共设有关哨29哨。原来哨兵为国家派遣把守,并发派口粮,有点类似于边防兵了,后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革,“今惟择其要害者,以就近土人守之。”哨兵變为哨民,也与当时局势初平的形势有关。丽江关哨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石门关、塔城关、太子关、邱塘关、九河关,一直到遍布丽江全境的哨所,都隐藏着众多已经消逝、正在消逝的历史,如果从历史地理学视野,结合田野考古调查,对研究丽江历史,乃至边疆史都有很大裨益。如蒙古哨的历史记忆,在正史中寥寥无几,更多深藏在旁边格崩村民的口头传说、个人记忆中,在仍在世的赶马人记忆中也会有诸多遗留。在“深描”这一历史记忆过程中,也是地方文化历史记忆碎片的重新整合,有些碎片可能无法完整,但作为文明碎片,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这是令人忧伤而又欣慰的文明之光,毕竟在我们手里还是留住了这样一抹光线。
说不尽的七十二道弯
蒙古哨旁边有一条石板路,一直蜿蜒而下到金沙江边。向导说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七十二道弯。这条石板路全长八公里多,从江边铺子村一路盘旋而上,直达山顶的蒙古哨,因总共有七十二道弯而名。除了因靠近村庄、公路而遭受人为破坏,这条茶马古道至今仍完整保留了近五公里的石板路。整个古道平均宽度为两米多,沿途设置了拦马石、饮水槽,两个马队相遇时的分道。
这条古道在设计时颇费了些心思,为了节省赶马人及马匹的体力,有意使道路顺着山势盘桓而上,峰回路转,行走其间并不感觉在攀爬,且一路多为林荫道,晴不起尘,雨不泥泞。如此保存完整的铺石茶马古道在丽江,乃至在滇、川、藏极为罕见,由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7月,丽江召开国际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会期最后一天,与会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实地走完了这条古道,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条古道的开拓者是江边铺子村的王煊。他靠经营砖窑、打铁铺起家,家中有了些积蓄,看到经过村中的马帮屡屡受困于这条多年失修的险路,毅然出资,带领村里的乡亲们奋战三年多,给这段雨天经常滑坡断路,冬天大雪封路的险途全都铺上了石板。这是何等的一个奇迹啊!没有政府投入一分钱,也没有工程师规划设计,全是由这样一伙村民百姓埋头苦干出来的。
从丽江到丽江
从七十二道弯下来一直是下坡路,也就半个小时多就到了金沙江畔的铺子村。铺子村因当年茶马古道兴盛时村民多开设铺子做买卖而名。铺子村往北近一公里就是渡口村,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喜渡口。这一渡口是丽江的总渡口,史称“丽境大渡,总归阿喜”。铺子村、渡口村也保留了不少石板路、查税所遗址,原来的文庙、武庙已经被破坏。村里仍流传着许多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
回到丽江城,大家都说不虚此行,这是一次难得的茶马古道之旅,也是一次从丽江到丽江的历史之旅。因为丽江因“美丽的金沙江”而名,元朝时就在石鼓设置过丽江路。而我们刚好在一天之间,从现在的丽江城,穿越茶马古道寻访香格里,朝圣玉龙雪山,面壁老君山,俯瞰金沙江,遥指石鼓城,触摸蒙古哨,感受那份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回到丽江已经是万家灯火了。丽江古城已经淹没在新城的灯光中,看不到它的一点背影,可能它正开始着一天中最亢奋的喧嚣时刻了吧。
作者简介
杨杰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