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原版引进教材中文译本翻译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018-09-20皇甫伟
皇甫伟
摘 要: 科技翻译的标准是准确、通畅、简洁,体现为引进版工科教材译文的词汇选择需准确、用词和句法需简洁、意思表达需清晰和译文通顺、流畅。针对市面上的工科专业教材中文译本存在的诸多不利于保证翻译质量的因素,以维护教材的翻译质量作为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从译者与教师的身份重叠、编辑的角色缺失、兼职译者和多译者合译四个方面分析工科原版引进教材中文译本中影响翻译质量的问题根源。最后研究者从译者的责任和出版社的角色两个角度提出保障译文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引进版教材 译文质量 科技翻译
一、引进版教材翻译的现状
教材的翻译可归类为学术翻译的类别,多以知识传播为目的,即通过引进国外原版的教材,并翻译成中文。早在朱敏(1994)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就发现我国一些学者积极致力于国外学术书籍的翻译工作,各门课都有一批译著受到较高评价[1]。人文社会科学的翻译作品,如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对提升民众的意识现代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工程科学领域的翻译既可帮助因语言能力所限的读者学习知识,又可协助研究人员跟踪学术动态或提高学术水平。看来,有计划地翻译和介绍国外高水平学术著作是倍受重视的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与学术翻译的重要性地位不符的是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在2002年“全球化与西方主流学术研讨会暨《当代西方主流学术名著译丛》出版座谈会”上说有些学术译著的质量堪忧,以至于有些译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许多译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南辕北辙,有的甚至通篇译文或整本译著错误和笑话百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新自由主义学派学者徐友渔提议:应该对这样的劣质译著亮红灯,以免贻害读者、浪费资源,同时损害原作者的声誉。
大学生课程学习教材的译著中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一般认为,工科原版教材的英文难度较低,但是必然有大量专业性的术语、概念和公理。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即使有极好的英文基础,也无法高质量地翻译专业性教材。维护翻译质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多数翻译教材的出版是要赔钱的,只有少数出版社会出版这种书。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大学教授本应该是翻译原版专业教材的不二人选,但是大学教授在翻译事业中既是质量的守护者,又是各种翻译乱象的根源。据知名台湾地区计算机翻译专家侯捷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称“根据耳闻与实证经验,请来的教授愈知名,译书的品质愈堪虞。很多知名教授不把翻译当回事,他会交给他的徒子徒孙去做,亲自看上两眼者极少”(侯捷,2004)[2]。不可否认,在中国内地,参与教材翻译的多数教授还是真心付出的,但是确实存在有些译著真正的翻译工作是由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或者教授推荐的年轻学者进行的,然后由教授审阅。
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年轻学者都学过多年英语,多少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翻译,但能够从事专业著作翻译的恐怕只有极少数,更遑论学生。一些学风不踏实或对学术事业不负责任的年轻学者,受各种因素的诱使,会轻率地从事专业著作的翻译,例如,急于发表学术成果,翻译的稿酬较高,应付领导的任务,等等。可想而知,这样很难避免出现粗制滥造的译作。
更有甚者,有些不负责任的翻译公司在承接到专业教材的翻译合同后,大量招收兼职译员,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和懂一点英文就想承接翻译任务的自由译者。他们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以如此浮躁心理从事专业著作的翻译,当然不能潜心学问,只会投机取巧。为了赶快出笼译作,便粗制滥造,遇到难点绕过,或连猜带蒙,或篡改原文、随意发挥,按自己的想象编得天衣无缝,以至于漏译、错译等。
二、工科引进教材的译文文体特征和质量标准
工科引进教材的译文文体应属科技翻译,以客观、准确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还应避免行文晦涩,需要流畅、简洁的表达。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教授在一次接受《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社有关科技翻译的访谈中提出如果“信、达、雅”是传统认为的翻译质量标准,那么对于科技翻译来说就是“准确为信、通畅为达、简洁为雅”(李幼秧,1993)[3]。钱教授的科技翻译质量标准是说译者要有求证求实精神,要求准确无误地翻译;译文要有通顺、流畅的笔墨,才会符合全文逻辑思想;简洁的译文才有可读性,才会清新明了,不会使感兴趣的读者望而生厌。如果说“准确”是力求“形似”,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的话,那么“通畅”是力求“神似”,是翻译的较高要求,那么“简洁”就是“传神”,是翻译的终极要求(许渊冲,1982)[4]。所以,科技译文在整体上要忠实于原文,把原文的意思完整又准确地体现出来,又通顺流畅,即尽量利用译语中最典型、最能为全体使用者接受的语言单位,但在语体上力求言简意明、结构简单。
正因为科技译文需要达到准确、通畅和简洁的质量标准,使得其文体具有独有的特征。所以,正如方梦之(2011)所言“文本同而末异”,文体是语篇作为系统的一个整体性特征,但是任何类型的语篇都具有特定的文体特征[5]。在翻译层面,文体特征是语际转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规范中的基本规范之一。因为要客观准确地表达,科技译文遣词用字尽量不用描述性形容词、感叹词、疑问句。也因为准确的要求,译文尽力避免过分使用修饰语,也不用夸张、借喻、讽刺、反语、双关、押韵等修辞手法。科技译文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语言表达却必须是地道流畅的目的语,即译文的形式要从根本上顺从于目的语的习惯用法,要为译文读者所熟悉使读者感觉不出在读译文(Newmark,1988)[6]。就英汉科技用语而言,其词汇、句子结构、表达方式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既要准确又要通顺、流畅,无疑需要译者具有高水平翻译能力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否则极易出现“准而不通”或者“通而不准”的译文。
三、影響引进教材中文译本翻译质量的因素
(一)译者与教师双重身份
工科原版教材的翻译需要特定专业的背景知识,普通专业译员很难胜任,因此特别需要大学里相应学科领域的教授参与。现实情况是,大学教授很少投身于教科书翻译,因为他们有多种获得科研经费的渠道,他们需要上课,指导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再加上发表学术论文比出版译著重要得多,能够有精力从事翻译的大学教授很少。
除了教授外,讲授相关课程的其他老师进行翻译怎么样呢?其实当出版社寻找引进教材的译者时,多会请知名教授引荐相关有精力的老师从事实际翻译工作。如此,译者具有教师身份,就会对该教材的专业内容了解。但是,翻译国外引进教材是要全译的,而非节译、摘译、编译、辑译和译述(冯奇,2001),要用通畅、简洁的中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所以仅仅读懂了、理解了并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3]。
出版社对于教师译者的选择方式也对译文质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出版社都会对译者进行筛选,先行试译,而后才谈合作。但是对于工科引进教材的翻译,因为译者是教师,出版社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并不会对教师译者进行筛选。因为没有试译的步骤,即使大学教授推荐的教师译者,出版社也很难明确了解该教师译者的翻译质量。这或许是出版社进行工科引进教材翻译的实际困难。
(二)译者与编辑沟通不佳
通常做法是编辑会对译稿进行多次审校,多少都会进行修改,使文章更加通畅、简洁。许多译稿在和译者沟通后甚至被编辑大量修改。但是工科引进教材译稿,除了一些格式和标点符号的修改外,编辑并不会对译稿其他内容进行修改,因为一般编辑并不具备相关专门學科领域的知识。再加上出版社编辑会对教师译者保留有相当的尊重,并不会质疑译文的质量。因此,编辑的译文质量把关角色缺失,也让译文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增加。总之,工科引进教材的译本是教师译者孤立完成的,译稿完成后也没有与编辑良性互动,出版后出版社对于教材缺少质量跟踪调查,因此难以确保译文质量提高。
(三)兼职译者
授课教师是工科原版引进教材翻译的主力。由于各位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教材专业内容所限,每位译者翻译书的数量一般不多,甚至有的教师译者之前没有翻译教材的经验,因此很多译本是译者翻译的第一本书。专业领域的翻译,除了第一位重要的专业领域知识,同样需要译者的经验和运用本国文字的水平。如果列出科技翻译的成功要素,那么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应该是: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文程度。如果认为一个英文水平高的专业教师一定可以搞好科技专著翻译,那么是大错特错。
(四)多译者合作
时间紧、任务重,工科原版引进教材翻译译者面临巨大压力。从拿到翻译版权到出版,最多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有时还要考虑教师译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为了赶在学校开学之前出版,增加教材的销量,普遍采用多译者合译的办法。合译除了导致语言风格不统一处,还会产生术语翻译的不一致,其他翻译错误的产生不可避免。如果编辑不负责任,这些前后不统一的译名就很难被纠正。即使编辑发现了一些不协同一致的译法,在与多译者沟通之后,依然会极可能出现难以全部协同一致的情况。
四、结语
译者是翻译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尤其工科原版引进教材的译者多为教师,保证译文的“准确、通畅、简洁”才是对教材的多数使用者大学生们负责任的表现,否则将影响学习效果。作为保障译文质量的第一道关卡,译者需要在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文程度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如果第一道关卡已经失手,出版社就需要赋予并加强编辑对译稿修正、修饰的权力。同时,出版社在邀请专家、教授审阅教材译著时,不应只是为了产品宣传或者充当门面的形式之举,而应实质落实审阅人的责任,以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敏.对社会学教材质量的评价和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4(5):53-63.
[2]侯捷.再谈计算机科技翻译[N].光明日报,2004-12-14.
[3]李幼秧.求实为信 流畅为达 可读为雅——访学部委员钱临照教授[J].中国科技翻译,1993(1):24-26.
[4]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7.
[5]许渊冲.忠实与通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1):19-25.
[6]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22).
[7]冯奇,万华.译述的“忠实”与“通顺”[J].上海翻译,200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