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
2018-09-20第二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00433郭晓晶赵艳芳许金芳叶小飞
第二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00433) 郭晓晶 赵艳芳 吴 骋 许金芳 王 睿 叶小飞 贺 佳
关于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国内外均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如PBL[1]、MOOC[2]、翻转课堂[3-4]等。其中,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兴起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模式,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但是大多数翻转课堂教学采取的仍然是终结性评价方式,即学生成绩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没有在翻转课堂及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成绩上的反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未突出其教学优势[4]。由于学生仍非常注重期末考试,可能造成考前突击复习甚至考试作弊等现象。形成性评价将评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信息作为依据,用来及时调整教学,且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6]。 因此,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在我校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将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联合开展,探索其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可行性,并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对象与教学实施
1.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我校2015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共12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程为卫生管理统计学,与一般预防医学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理论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包括理论课程45学时、软件操作24学时、考试6学时。授课内容包括基本统计方法和高级统计方法中的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综合评价。
2.基于翻转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制定及实施
课程开始之前制订形成性评价体系,学生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方面构成,比例各为50%,满分100分。其中,过程性考核由平时表现、教学实践活动、阶段性测验、学生自我评价四部分组成(表1);终结性考核主要为期末考试,包括软件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各项教学实施及评判依据有5方面:
(1)平时表现
平时表现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课堂表现,满分4分。根据理论课、软件课回答问题及课堂演示的次数判定,若全部课程中表现次数≥4次,则计满分4分;反之,少一次减1分。第二部分,书面作业完成情况,满分12分。软件课全部采取翻转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及教材自学,课堂完成作业。8次软件课10个章节的作业,每次作业满分1.2分。修改作业时标记A+、A、A-、B+、B、B-、C+、C、C-等,A+为1.2分,从高到低每降低一个档次减少0.1分。
(2)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满分10分。本次实施过程中主要由翻转课堂中开展的课前测试、学生分组学习汇报(案例分析、论文错误辨析等)、随堂测试三部分构成,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1:7:2,学生分组学习汇报的成绩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判定。本次实施仅针对卡方检验的理论课开展了一次翻转教学,具体开展及成绩判定情况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
课前:提前一周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知识点将学生分3组,每组4人。其中,自主学习任务单列举了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章节及知识点、学习方法建议)、学习任务、自学内容、参考教材与资源,并在学习方法建议部分详细阐明三个组的学习任务,包括需要汇报交流的知识点、阅读的文献、相关的案例以及翻转课堂成绩评定依据。学习资源包括: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对应内容[7]、中国大学MOOC中中山大学的“医学统计学”课程[8],以及相关的PPT、学习手册、知识点注释、重难点解析、各知识点练习题、文献、案例等。
课中:①通过问卷星开展课前测试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包括简易选择题5题,计分1分。②正课前段:学生交流汇报为主,每个知识点的交流时间约为15~20分钟,形式包括幻灯演示、案例分析、文献阅读等,均围绕对应的知识点展开,计分7分。该部分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所占比例设置老师:学生=7:3。③正课后段:教师总结点评为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知识点进一步梳理与总结。④课程最后再次通过问卷星开展随堂测试,包括选择题10题,计分2分。
课后:发布分享学生的PPT及作品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3)阶段性测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阶段测验4次,每次计分5分,共20分。测试一:绪论、计量资料描述、计数资料描述、统计图表;测试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基础、t检验、ANOVA;测试三: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两变量相关与回归;测试四: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综合评价。采用问卷星开展每次阶段测试,每次设置选择题20题,时间约15~20分钟。每次提交测试结果之后,学生可以在手机上直接阅览自己的测试成绩及错误题目,老师将在后台对成绩进行下载,并深入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
(4)自我评价
在翻转课堂及整个课程结束之后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评价该模式的效果,自我评价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评判依据为只要认真填写皆可得分,满分4分。
(5)期末考试
包括软件考试和理论考试。其中,软件考试为上机操作开卷考试,卷面分100分,占总考试成绩的15%;理论课程闭卷考试,卷面分100分,占总考试成绩的35%。
表1 形成性评价体系
教学实施效果
本次为小班教学共12名学生,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为(44.77±1.77)分,期末考试成绩为(44.41±3.25)分,最终综合成绩为89.18±3.86分。所有开展的问卷调查回收率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形成性评价
针对整个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2名学生认为很有必要(16.7%),10人认为有必要(83.3%)开展,但是对于过程性考核所设置的比例学生的意见从30%至60%不等,平均为46.67%,与现行的50%较为接近,且所有学生认为该过程性考核的组成部分设置合理。针对现行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构成,2名学生认为应该以老师为主、2名学生认为应该以同学互评为主,2名学生认为应该前两者结合,一半学生认可现行的模式,即应该老师评价、同学互评及自我评价结合。结果见表2。
表2 教学实施效果调查
2.关于翻转课堂教学
针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效率,8名(66.7%)学生表示高于传统授课模式,3名(25%)学生表示没有区别,1名(8.3%)学生认为效率低;针对开展翻转课堂是否增加学习负担,仅1名(8.3%)学生认为大大增加了学习负担,一半的学生认为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接受,4名(33.3%)学生认为没有增加,甚至多名学生提出应增加翻转课堂次数。调查结果详见表2。
学生也提出了其他的意见和建议,包括:①增加理论课翻转课堂次数,如增加至2~3次等;② 增加课堂表现的成绩比例。多名学生提出增加课堂表现成绩的比例,如10%等。③增加自我评价部分所占的比例。
讨 论
1.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必要的
目前针对形成性评价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9]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评价过程。” 2010年,孙伟以扬州大学为例,谈了生物统计学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体会[10];2015-2016年韩春蕾探索了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9],海南医学院田冶开展了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效果分析[11-12],国外亦开展了关于形成性评价在数学和统计学中的研究[13-14]。形成性评价可以将评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信息作为依据,用来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热情,且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对 “教”与“学”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6]。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2.基于翻转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是可行的
虽然前期有相关研究探索了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但鲜见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医学统计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是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探索了翻转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应用。实践证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及相似课程教学中是可行的。教学改革的开展虽然一定程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联合开展的翻转课堂属于过程性考核的一部分,仅1名学生认为大大增加了学习负担,一半学生表示平时学习负担有所增加,但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甚至部分学生(5名,41.7%)认为没有增加负担甚至减轻了负担。大部分学生(8名,66.7%)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一点体现在翻转课堂的随堂测试中(20个选择题)所有学生全部及格,且8名学生满分;另外在下一学期的SAS统计分析软件教学中,理论知识回顾提问环节反应最好的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对应的卡方检验的内容。
3.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属于翻转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一次尝试,虽然初步证实该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研究亦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局限:第一,本研究是在小班教学中的初次尝试,研究对象较少,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开展头对头的以传统教学为主的对照研究,因此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索、验证及完善该模式。第二,本研究仅通过问卷调查及学生的反映评价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对于该模式完整的实施效果则需要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案结合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价。第三,本次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次数较少。本次研究仅在卡方检验内容中开展了翻转教学,原定的“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由于开学时间仓促没有成功开展,因此原定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由20分调整为10分,相应的阶段测试的成绩由10分提高为20分。学生也提出了应该增加翻转课堂次数至2~3次的建议。第四,“自我评价”部分的体现较弱。研究中自我评价仅在调查问卷涉及了两个问题,且只要认真填写均得分4分。一方面,自我评价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思考。另一方面,该部分比例也可进一步提高,且评判依据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五,8次软件课教学均采取翻转课堂教学,但是学生操作演示仅计入课堂表现,没有计入教学实践活动,可考虑计入教学实践活动或者提高该部分课堂表现成绩。
针对上述局限,以及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下一步拟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验证及完善该教学模式,包括完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所占比例、进一步探索自我评价部分的比例及评判依据、增加教学实践活动如翻转课堂次数、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完善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方案等,并考虑进一步利用教研室研发的学习分析系统实施收集学习数据[15]等。
结 语
基于翻转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形成性评价减轻了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压力,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联合开展的翻转课堂属于过程性考核的一部分,虽然部分学生表示平时学习负担有所增加,但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大部分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完善该教学模式,如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考核的内容构成、教学实践活动的次数、大班模式的探索等,以便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