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探讨失笑散用法
2018-09-20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失笑散最早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有五灵脂、蒲黄两味药,书中言“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可见其药效甚佳。自宋代始,《普济方》《丹溪心法》《本草纲目》《济阴纲目》《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著中均有关于失笑散的记载,时至今日失笑散仍被广应用于临床。如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失笑散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失笑散加味预防髋部术后异位骨化[3]、失笑散合黄连温胆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等。本文整理有关失笑散的古代文献,探究失笑散使用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特点,以传承医方精髓,为临证提供参考。
1 资料
以中医典籍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该丛书收录了民国以前中国古代中医典籍1000余部,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医类电子出版物)为数据源,完成失笑散古代文献检索。
2 方法
2.1 检索策略 以“失笑散”为检索词对电子书内容进行全面检索,完整保留原文中关于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症的内容,整理为原始文献。
2.2 文献纳入标准 纳入文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方名为失笑散者;②方剂组成为蒲黄、五灵脂或以蒲黄,五灵脂为君药者;③明确记录失笑散主治病症者。
2.3 文献排除标准 文献有以下任意条件者均予以排除:①方剂组成中不含有五灵脂、蒲黄者;②组方中蒲黄、五灵脂不是君药者;③有方无主治病症者;④内容重复者。
2.4 文献标准化处理 基于历代文献在记载或描述上的纷繁差异,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必要的规范或标准化处理。即对相同含义的不同表述进行统一,相近表述适当归并。
2.4.1 病症的标准化 参考《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关于病症的命名描述对信息条中涉及到病症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其人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标准化为“癫狂”;“儿枕块”、“儿枕痛”标准化为“产后腹痛”;“产后眼暗头眩,甚至闷绝不知人事,口噤神昏气冷”标准化为“产后血晕”。
2.4.2 剂量的标准化 纳入文献年代最早为宋代,最晚为民国,参考许国振[5]关于古今中药计量换算的考证,宋至清末(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按照一钱=3.73 g,一分=0.373 g换算;民国到公元1986年按照一钱=3.125 g换算。
2.4.3 煎服方法的标准化 剂型:将剂型规范为为丸剂、散剂、膏剂、汤剂。(丸剂是将药材粉碎为末后加入不同辅料加工成丸剂送服;散剂是将药材粉碎为末后送服;膏剂是将药材粉碎为末后加入不同辅料熬成膏状,直接服用或送服;汤剂为药物进行一定时间的煎煮,服用其药汤;前期制作成丸散膏,后期又经过煎煮服用药汁者一律按汤剂处理。) 煎服方法:将煎服方法规范为水煎服、酒煎服、醋煎服、童便煎服。例如:“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食前温服。”规范化为“醋煎服”;“酒半盏,水半盏,煎七分,食前服。”规范化为“酒煎服”。
3 结果
经检索得到文献729条,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后,共得到失笑散古代文献508条。
3.1 剂量 失笑散文献中涉及剂量者共109条。未说明五灵脂、蒲黄所占比例者,均以五灵脂、蒲黄按1∶1比例配比后的总重量计算剂量,失笑散剂量从二分到八钱不等。其中,明·王肯堂《胤产全书》所载使用剂量最小,为二分;剂量最大的文献为清·唐宗海《血证论》蒲黄三钱,五灵脂五钱。使用剂量出现频数最多的为二钱,共78次,占剂量总数的57.78%。详见表1。
表1 古代文献中失笑散应用剂量
3.2 剂型 失笑散文献中涉及剂型者共188条,其中以汤剂使用最多,其次为散剂,膏剂和丸剂出现较少。其中汤剂、膏剂经过煎煮加热,共105条文献,占总体比例55.85%;散剂、丸剂为非加热剂型,共83条文献,占总体比例44.15%。详见表2。
表2 失笑散剂型
3.3 煎服方法 纳入文献中涉及煎服方法的条文共154条,煎服方法共计4种。出现频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醋煎服(94条)、水煎服(76条)、酒煎服(75条)、童便煎服(24条)。宋元时期以醋、水使用频数较多,明清时期以醋煎频数最高,酒、水煎服其次,亦有童便煎服。民国时期以醋、水煎服方法使用较多。详见表3。
表3 失笑散煎服方法
3.4 主治病症 记载失笑散主治病症的文献共508条,涉及病症25种。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产后腹痛(26.38%)、心痛(16.14%)、产后心痛(13.19%)、腹痛(12.20%)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腹痛、心痛、腰痛、胁痛、胃脘痛等疼痛性疾病出现频数为481条,占总体的94.69%;产后腹痛、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产后发热等产后病出现频数为426条,占总体的83.86%;崩漏、杀血心痛(妇人血崩而心痛者)、痛经、月经不调等月经病出现频数为76条,占总体的14.96%;产后血晕、癫狂等神志病出现频数为75条,占总体的14.76%。宋代失笑散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小肠疝气、产后腹痛等;明代失笑散扩展治疗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绝、痛经、杀血心痛等;清代又将其应用于癫狂、胃脘痛,胸膈痛等。详见表4。
表4 失笑散应用年代与主治病症对照表
4 讨论
基于文献整理可知,失笑散剂量范围为0.746~29.840 g,最常用量为7.460 g(二钱)。按照五灵脂、蒲黄1:1比例计算,单味药的使用剂量范围是0.373~14.92 g,最常使用剂量为3.730 g。药典中蒲黄的使用剂量为5~10 g,五灵脂的使用剂量为3~10 g。失笑散古代文献的最大用量较药典多,但最常用量符合药典的规定范围。
文献中涉及的煎服方法有醋煎服、水煎服、酒煎服、童便煎服,其中以醋煎服出现频次最多。陈嘉漠《本草蒙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不同煎服法其功效各有差异:醋因其味酸性温,功能疏肝解郁,化瘀止痛,故醋煎适用于肝郁血瘀证;酒因其味辛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破瘀止痛,故酒煎适用于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的血瘀证;《本草纲目》云:“小便与血同类也,故其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也。”《中药大辞典》(第1版)中言其功效为“滋阴降火,止血消瘀”,故童便煎药活血止血,既适用于血瘀证,也适用于因血瘀而致的出血证。失笑散用于产后恶露不绝的煎服方法为用醋熬成膏,再入水煎服,加强化瘀之效;闭经、产后血晕、胞衣不下,病势急或重,多采用酒煎服或酒送服;童便煎文献最少,多用于产后瘀血上冲导致的心痛或真心痛,活血止痛降冲逆。
失笑散剂型包括汤剂、散剂、膏剂、丸剂,其中应用较多的为汤剂和散剂。李东垣言“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剂便于携带,服用便捷迅速。故散剂适用于急性发作的疾病。汤液吸收快,作用强,故有“汤者,荡也”之说。《圣济经》云:“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故汤剂适用于病情较重的疾病。因失笑散所治病症多为产后腹痛、心痛、产后血晕、胞衣不下等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的疾病,故多使用汤剂和散剂。
失笑散治疗疾病广泛,但在治疗中又独具特色:痛证:以腹痛、小肠疝气等腹部痛证为主。此外还包括败血上冲心胸导致心痛;肝经气滞血瘀导致胁痛;瘀血留扰胸膈导致胸膈痛;血滞胃脘导致胃脘痛等;产后病:以产后腹痛、产后心痛、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为主;月经病:以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多用。
以上为古籍中失笑散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症等内容的浅要论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