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措施在医院手术室保洁员针刺伤中的应用
2018-09-20汪惠娟苗素琴申培培
汪惠娟 苗素琴 申培培⋆
针刺伤是手术室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损伤,针刺伤可传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疾病。据英国医学会(BMA)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即可引起感染[1]。保洁员承担着手术间垃圾处理,利器投放及手术室的卫生工作,有报道对122名保洁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保洁员自我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88.52%,针刺伤后正确处置率仅为35.25%[2],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本院对保洁员针刺伤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至12月负责10个手术间卫生的保洁员为观察组,另外负责10个手术间卫生的保洁员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例,女2例;年龄47~58岁,平均年龄(52±5)岁。小学学历2例,初中学历1例。打扫手术间2396次。对照组男1例,女2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2±7)岁。小学学历1例,初中学历2例;打扫手术间2310次。两组人员均有针刺伤史,无感染史,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工作方法,包括术后处理手术间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打扫、清洁手术间等。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粘贴明显标识,责任到人。在手术间的医疗垃圾袋(黄色)、生活垃圾袋(黑色)上粘贴自制标识牌,标识牌上注明垃圾分类(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日期、手术间、巡回护士姓名、麻醉医师姓名,由每个手术间的巡回护士负责填写,术后保洁员清理手术间垃圾时,如发现垃圾袋无标识、标识模糊、填写不完全,有权拒绝清理。清理垃圾发生针刺伤时,可通过垃圾袋上的标示牌及时查找责任人。(2)垃圾袋“一台一换”。每台手术结束后,保洁员及时清理手术间垃圾,重新更换新垃圾袋。利器盒达3/4 时即封口更换,集中放置固定地点,专人收集处理。(3)“废物利用”处置利器。护理员发现一些长针如蛛网膜下腔麻醉穿刺针、克氏针、斯氏针等因过长无法完全放入普通利器盒时,使用空碘伏桶、钠石灰桶作为自制利器盒投放利器,过长的利器无需裁剪即可自行放入,避免发生针刺伤。(4)规范垃圾分类。通过视频授课明确垃圾的正确分类处置。视频教材应用于手术室保洁员培训,有利于规范培训过程,缩短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提升科室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风险[3]。培训内容如:抽吸麻醉药物的空针应将麻醉药物打入空桶,倾倒专用水池内,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针等锐器物复帽,针管与针栓毁形丢弃到医疗垃圾袋内。安瓿使用后直接丢弃到利器盒等。(5)成立垃圾分类专人检查组。组长由手术室护士长及保洁组组长担任。手术室护士长负责每日检查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本科室人员、进修生、实习生)的垃圾分类。保洁组组长检查保洁员垃圾处置是否合理。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直至规范执行,以保证保洁员的防护水平和职业安全性[4]。(6)培训护理员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利器伤后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明显减少疾病感染的几率[5]。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2%碘伏消毒,查看患者血标本检测报告单,填写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上报感染控制科,以追踪监测与观察,定期随访。科室感染控制组成员负责统计每个月护理员针刺伤情况,同时负责抽查手术间的垃圾分类。
1.3 观察项目 统计两组护理员针刺伤的发生率及两组垃圾分类的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针刺伤发生率 见表1。
表1 两组针刺伤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垃圾分类检查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垃圾分类正确处置率
3 讨论
手术室常见的利器损伤种类有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安瓿玻璃片、手术刀片等。虽然手术间的医疗垃圾袋、生活垃圾袋、利器盒采用颜色进行分类,但较多手术室护士认为在工作中利器刺伤不可避免,因此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6]。如:处理蛛网膜下腔麻醉穿刺针、克氏针、斯氏针时,直接扔入普通利器盒,导致利器盒密闭不严,或随意丢入医疗垃圾袋内,导致护理员在集中处置医疗垃圾时,极易发生针刺伤。另外,为节约手术间打扫时间,护理员通常是在垃圾袋快满时才集中处理垃圾,甚至有2、3台手术的垃圾均放在一个垃圾袋内,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时,忽视垃圾分类,直接将垃圾丢入未满的垃圾袋内。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损伤性利器未放入利器盒内,当保洁员回收污物、锐器及打扫卫生时易被输液针头、注射针头、刀剪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的概率最高[7]。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手术间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保证垃圾的正确分类处置,减少因利器的处置不当而发生的针刺伤,同时即使护理员发生了针刺伤,也能够查找到人,积极处理。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所有的医疗废物应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并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处置费用,而这部分费用的计算方法是按斤称重,并由科室独自承担。通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减少医疗垃圾处置费用,降低科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