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8-09-19肖中俊刘星萍段华伟

大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文化育人思想教育

肖中俊 刘星萍 段华伟

[摘 要]高校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作为高校质量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下,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重大。通过学校多年传承积淀的具备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文化品牌“电创空间”建设的有益探索,引导学校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现专业树人、文化育人。

[关键词]文化品牌;电创空间;思想教育;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8-0118-03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专业特色发展、传承、积淀而成,已无形融入校园,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接受,是体现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与教育理念的灵魂。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

一、高校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高校文化品牌建设作为体现大学文化氛围或学校良好风貌的外化形式,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认知的传统文化及艺术领域,而且体现在科技及教学创新领域。其重在通过凝练一些具有特色的元素,形成大家乐于接受与传播的文化体系,然后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的人,让他们传播与发扬这种风气[1]。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文化品牌的快速传播,惠及更多的师生。这种正向能量的文化品牌熏陶,能够更好地引导人才成长,实现优秀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因此,高校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体现在校风校训、文化社团、学术风尚、文化氛围、艺术传播、运动时尚、行为操守、教学学风建设等方面[2],也可以体现在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学生竞赛、社会实践、特色专业育人等方面。通过长期的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开拓、执行、创新、宣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并以成果的形式展示成效,能凝练出有益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文化风尚。

高校自身特色文化品牌的建立意义重大。一是可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形成强大的社会认知力与号召力,提高高校招生生源质量,提升师资引进水平[3]。在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决策下,高校特色文化品牌是“双一流”建设的内涵支撑,是“双一流”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可以探索加强与发挥的强力点。二是可架构社会网络,建立多元融合创新体制。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类大学,都需要将高校内外部的文化融合凝练,并解决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知道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容并蓄的外部环境,推动高校完成培养高水平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与促进社会化服务的三大根本任务。三是以文化品牌为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各类竞赛活动、企业教育资源等,改善校内资源匮乏的窘境,拓宽学生培养的多样化渠道,提升学生参与的惠及面,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四是通过文化品牌建设,以自觉执行与约束执行的两种方式,不断推动文化品牌的最优化运行机制,形成高校内部的凝聚力,促进院校多级部门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循事物内部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二、齐鲁工大“电创空间”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

作为以工科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方略,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按照“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结合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以电子信息大类培养为指导,连续十余年不断在电类学科大学生竞赛领域推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建设,现已逐步形成一种竞赛文化机制与优势特色。

“电创空间”的“电”代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能够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拓展自身的创新创业空间,这也为学生打开了专业发展的梦想空间。

围绕电子科技、机器智能等领域组织的各项创新竞赛是我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同时,作为创新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建立学校政策导向、专业大类组织管理的竞赛文化运行机制,做好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保证优秀竞赛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最大限度的容纳学生,让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启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更为突出的是,这种竞赛文化机制的传承与回馈,对于学校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科技教學实践以及课程改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电创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探索

“电创空间”文化品牌以电子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为依托,以“探索,实践,环保,创新”为主题,以论坛、展示、竞赛等为主要形式,致力于打造覆盖范围广、专业化程度高、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系列活动。

1.电创论坛,包括学子论坛、名家讲坛、教工党员先锋岗、博士讲坛等形式。其以电子科技交流会、竞赛培训讲座、电子知识讲座、电子书籍赠阅、科普电影放映、课外科技学术论文竞赛、科技创新征文等文化活动为载体,旨在增进师生互动,有效提供教师对学生的求学态度、科学精神、科研品质等综合评估基础上的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电创团队中的角色与特长。

2.电创作品展,包括作品展示、证书投放、影音视频播放、刊物宣介等。在校园里对学生途经率较高的走廊进行布置,利用灯光与展板、画册等建立科技展长廊,同时调选合适的时段布置往届参赛作品及不同来源获奖作品进行展示;向学生普及电子科技带来的便利,分享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开展学生电子产品公益维修活动以及优秀设计产品公益众筹。在传统的媒介宣传下,加大新媒体的介入力度,使之更具有时代精神与应用性,更具有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与广泛性。

3.竞赛文化,包括科研促教项目组成员选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员选拔、大学生竞赛组成员选拔、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比拼,形成宽进严出的竞赛制文化体系,实现大众参与,过程培养,实力选拔,优秀拔高,成果收获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了递进式STS竞赛平台。

建立了门类丰富的学校(school)、教师(teacher)、学生(student)三位一体的STS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如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中国自动化大赛、机电产品创新大赛、机器人技术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形成了丰富的极具特色的电类学科竞赛门类。同时重点建设递进式校级、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模式,在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平台的基础上,协同教务处建设与配置校级竞赛平台。同时以赛事类别与竞赛技能要求为导向,制定赛事负责人制,有效整合竞赛指导教师资源,形成一个专业师资团队。科技竞赛面向全校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培训,优选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并形成2~3人的学生团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以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为载体,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形成同向合力,为竞赛的过程与结果保驾护航,提供竞赛有序展开和实施的最好空间,并为竞赛在政策、经费、人才储备、设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提供基本保障。

这种递进式的校级、省级、国家级STS竞赛平台,拓宽了竞赛的门类与级别,提升了学生成长的空间。通过降低学生进入竞赛平台的门槛,可以提高全员参与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加人才储备,拓宽人才筛选范围宽。近三年每年竞赛平台电类专业学生的参赛覆盖率达到80%,优秀率产出25%,并吸引了一大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

(2)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培训平台及运行机制。

学生在参与竞赛之前,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够达到竞赛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因此,科技创新培训平台作为竞赛的辅助平台,可以很好地支撑竞赛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型人才的优选,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电气学院在十多年竞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培训体系与机制。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先由负责该项赛事的师资团队做竞赛推介会,讲清楚赛事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鼓励、引导学生报名,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学生团队形成梯队制,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作为竞赛的主要战斗力量,一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认知较少可作为竞赛梯队的后备力量,这样配置能够使得竞赛队伍在每年的正式竞赛中具备知识储备的优势。这时会有600~800人报名,然后再通过“教师导师制、优秀生导生制”,通过知识点或技能小考核,每项竞赛优选学生200人、学生团队50个左右,通过一周或两周课外时间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结合赛事要点,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入门”。任命曾参加过该项竞赛的上一级学长作为队长带领一个小组,队伍成员尽量调配有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梯队模式,以队长为核心,做好传帮带,并开展实践基础培训活动。这样经过1~3个月,便可发现能够“坐得住沉得下”的优秀学生。最后,队伍成形,并真正开始竞赛的开发与设计准备。这种赛前培训模式能够调动全院相关专业学生乃至全校学生的兴趣,受众面宽,惠及率高,可选拔的生源多,优秀生源丰富,可以为正式竞赛提供充分保障。

以我校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例,每年10月份,电气学院根据教师报名人数和本年度获奖绩效综合确定指导教师人选,并根据教师专长,协商确定教师指导的组别如电磁组、光电组、摄像头组等。凡我校满足竞赛条件的本科生均可以报名参加,并组建团队,每队由高年级的2~3名学生组成,同时队伍中增加1~2人的“替补队员”,该队员为低年级学生,可作为主力全程参与,但不作为比赛正式队员,鼓励团队成员跨院系跨专业组合。此种团队设置主要便于持续性梯队建设,可以贮备参赛选手以及优化使用经费。

(3)校赛的设立与运行机制。

校赛在这里重点突出,是因为其在竞赛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电气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通过对学科竞赛的授权与认定、组织与管理、经费与绩效保障的研究,与企业共同设立了校级“银兴杯电子设计大赛”,设置了支撑省级国家级竞赛的校级的“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校级“工业自动化校内选拔赛”、校级“数学建模竞赛”等,构建了学校管理、学院承办、企业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协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教务处等部门总体筹划与管理;学院负责具体赛事的制定与实施,成立竞赛指导委员会,管理与监督竞赛,落实经费使用;企业监督赛事,进行人才选拔;竞赛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全面负责赛项的具体运行,包括师生培训工作的开展、经费配置与使用、正式竞赛管理等具体工作,保障竞赛有序开展;学生主动参与,在竞赛中学会创新思考,善于学中做,做中学。

我们针对竞赛特点,制定和完善面向学生的竞赛管理办法,实现对参赛学生的约束、激励。如制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施细则、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电创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成效

综合以上“电创空间”文化品牌建設情况,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凝练,我校在相关电类科技创新竞赛的组织、学生培养、作品孵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以论坛与作品展作为文化品牌活动推手的助力下,师生在电子信息类创新领域创新理念、解放思想,校园“电创空间”氛围更浓,各种新颖的小设计点缀展橱,新的思想时常见之于课堂,新媒体推介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竞赛文化为核心的推动下,近三年来,通过“电创空间”的品牌文化效应,在相关竞赛中,学生共获得全国奖项52项,省级奖项153项,校级奖项300余项。学生通过竞赛极大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高端就业与创业,在省内外高校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电创空间”为电子信息大类形成了务实的文化传承体制,增强了文化铸造人品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宽广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定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英蓓. 文化育人细无声——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4):48-49.

[2] 王菁华,王军英, 谢春虎. 试论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文化品牌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3):77-85.

[3] 曹翔. 地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重要性、内涵与路径[J]. 教育探索,2017(1):33-36.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文化育人思想教育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