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18-09-19袁博
袁博
【摘 要】 文章探讨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地方高校是知识及农业科学的传播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者;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国际合作交流桥梁的搭建者。地方高校通过暑期支教调研活动,传播知识,总结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发挥高校职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职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和传承文化创新。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国际合作交流列入其中,成为高校的第五大职能。同时,2004年至今,国务院下发的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在内的一系列文件充分表明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是新时代背景下必然要攻克的难题。地方高校作为知识传播、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的主阵地,更应该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是知识及农业科学的传播者
农村由于教师资源稀缺,经济基础薄弱,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地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连续多年的支教调研活动不仅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帮助当地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更通过调研分析农村学生厌学、动力不足的原因,在动员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家长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的发展由于地域性和地方特色不同,不同区域对知识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不同,怎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农村解决教育资源匮乏是整个社会需要协同共进的事业。2017年西外英文学院“守望支教团”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教育发展缓慢与农村生活模式、学生自我求知能力息息相关。农村由于交通、通讯资源的不便利,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态度与城市相比有所偏差,出现上学无用,挣钱为重的错误观念,西安外国语大学支教活动通过传统课堂教育,文化游戏,特色比赛等形式,给农村学生带去不同的知识理念和崭新的知识架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理念。由此可见,高校的知识传播,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催化加快的作用。
1、构建以大学生为主,高校教师为指导的知识传播队伍
地方高校专业构成、专业特色以及学生来源各不相同,但相对而言,高校数量较多,涵盖领域较广,在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该优势,广泛动员不同专业学生,不同领域教师,不同特色高校积极构建支教支农队伍,投身到农村、基层,给当地带来多种多样的科学知识概念。每年各地方高校成立的支农支教队伍很多,这些队伍大多以学生为主体,由高校教师带队指导,深入到农村、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助力地方教育发展,促进地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支教队伍往往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学生接受程度,依据不同的课程设置,在全校专业范围内征集队员,形成以语言为特色,多专业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支教支农队伍,做到知识传播面广,理论指导性强,参与人数多,受益群众广的效果。
2、健全以课堂教学为主,调研、活动为辅的知识传播形式
地方高校在支农支教过程中往往因为时间短,任务重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在支农支教过程往往伴随调研、支教、活动开展等多种形式,要利用各种形式,以课堂为主,开展课堂教育,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知识内容。在走访调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形式创新,为当地老百姓讲述新的知识,新的故事,力争行之有用、用之有效,促进地方百姓新的知识框架构建。
二、地方高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者
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物质保障,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除了依靠传统农作物之外,更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农产品价值,帮助农民家庭保价促销,地方高校更应立足当地经济发展优势,提出解决方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技术、观念和风险的影响,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降低风险,但“互联网+”的推动和发展又需要政府支持、社会促进、高校协作。高校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集中阵地,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农村调研、农民培训、技术支持等工作,帮助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地方高校为地方农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地方高校学科多样化,尤其是一些农业院校,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相应的先进技术,帮助农业增收扩产。农业技术是经济发展,创益增收的关键,作为外语类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在支农支教过程中积极构建合作平台,广泛动员宣传,发挥校友优势,搜集农业发展先进理念,努力做到办法促进,理论创新,行动出新。通过校友渠道,构建合作收购农产品的共识,同时为当地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挥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
2、地方高校为地方管理模式提供有效建议
農业经济发展在技术革命创新的基础上,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模式也是提高经济收益的重要元素之一。地方高校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和学校既有的资源,帮助地方农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帮助农民改变固有思维,发展多种销售渠道,有效提高销售手段和途径。
3、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再好的产品都需要宣传,再优的特色都需要支持,地方农业经济特色各不相同,但这独具一格的特色和产品需要宣传和经营,地方高校作为农业经济的促进者,更需要不断深入了解经济产品特色,为我们地方经济产品宣传,为我们自己代言。高校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宣传渠道多样,网络运用娴熟,在支农支教过程中,要帮助当地积极宣传,扩大影响,这样好的产品口碑必定会为当地带来良性经济效益。同时高校作为人群较多的场地,可以构建合作意向,定期在校园内做一些特色产品宣传和营销活动,一方面让广大师生享受到丰富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地方经济增收。
三、地方高校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目标。但目前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年龄层次较高的现象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保证农村发展,人心稳定的基石,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源远流长,关中地区有秦腔、木偶戏、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大多源自于民间艺人的一代代传承,许多艺术形式因为地域原因传承下来,我们在把文化保留的同时更要将文化传出去,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如微信、微博、网站等形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出去。西外英文学院“守望支教团”在大荔县的支教调研中深入了解了木偶戏的现状和有限的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些文化的历史。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地方高校要成为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
近些年,由于经济高度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斷浸染,中国人渐渐出现迷惑,缺失文化自信的现象。这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一个必然过程,各种商业产品,文化形式的流入让大家变的无法抉择,陷入困惑。但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不断发展,习近平书记也提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可谓是恰逢其时。在群众困惑、人民迷茫的时候,国家层面给大家指出了道路和坚守的文化。作为高等院校,要把握国家形势,积极响应号召,在新时代中广泛挖掘和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安天下,许多优秀的文化传承大多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农村,地方高校要成为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探索文化意义,保留文化资料,为民众解惑,为百姓造福。
2、地方高校要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先头兵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是文化和人才的集中地,也是与外界广泛交流和合作的地方,我们自己更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做好文化的弘扬者和解说者。外语类高校作为与国外高校接触较多的学校,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和解读者,我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利用学科优势,探究文化内涵,精准解读意义,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励志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先头兵。
四、地方高校是国际合作交流桥梁的搭建者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与世界接轨成为一种必然。语言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媒介,高校作为科研和技术的核心地区,处于与世界合作交流的前沿,而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优势,更是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增收需要国际市场的帮助,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更多语言工作者的推动和世界舞台的认可。我们要利用语言优势,将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共享,成为国际合作交流的桥梁。
1、地方高校要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合作始于沟通,交流始于语言。大部分高校在国际交流中走在社会的前列,知识、技术、文化等等交流相对较多,在整个社会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积极促进合作交流,广泛探索合作形式,积极促进合作项目。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在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要做到搭建合作交流桥梁,深化合作交流意向,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也需要我们的优质产品走出国门,需要世界了解中国,更需要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外语类高校正是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互利互惠,推动技术和文化交流。
2、地方高校要精准解读国际合作政策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多,各种国际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国际贸易、留学、商业合作更趋频繁。外语类高校是语言人才的集中地,是国际合作交流的促进者,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精准解读合作政策,为双方共赢出一份力。农村发展和经济创收已经慢慢走向国际化,但语言人才和交流合作的渠道欠缺,地方高校更要大有作为,精准解读国际合作政策,积极探寻合作方式,帮助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国际化道路。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高校职能的发挥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地方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发展,是需要高校的引领和带动的,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要立足地方,发挥特色,创新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肖勇.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现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0-192.
[2] 吕小艳,张正淳.地方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功能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4)196-200.
[3] 刘于环,闫盆吉.高校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中的实践性探讨——以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78-80.
[4] 卢杨.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在社会转型中的体现[J].中国成人教育,2016.95-97.
[5] 刘蕾,梁广东,刘晓霞.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7)123-125.
[6] 彭仲生,陈海利,罗筑华.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01-02)54-55.
【作者简介】
袁 博(1989.12-),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