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

2018-09-18刘昆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灵感突发性

刘昆

摘 要: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結果。

关键词:灵感/突发性/易逝性/迷狂

灵感一词在希腊原文中的意思是神的气息转用到诗人或艺术家的创作上是指感受神的灵气而代神立言。在西方最早提出灵感说的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他说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并没有灵感这个术语但古代文论家对于艺术创造过程中有关作家灵感突发现象的描述及其理论阐释则是自晋代陆机以来文学创作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有感于此,从所搜检的材料中围绕着古人论灵感的本质、论灵感的特征和对灵感生成的主客体条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略加概述试图对古人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作一个大体上的梳理。限于笔者的识见文中不足之处尤其是所使用的材料有欠准确或挂一漏万,敬请同仁不吝赐教。

一、古人论灵感的本质

从心理机制上来讲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但人们大脑的创造思维又并非无中生有地空自运作,而是对大脑意识中已有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破除旧联系、建立新联系,形成新的创造物的运作过程。这是自近代以来逐渐发展的心理学提供给人们对灵感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然而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灵感现象都被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其本质属性未能得到科学的、准确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

从理论内涵来看,重在揭示心与物的关系属性,视灵感为人心之感于物的心物际会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的认识倾向。从阐说方式来看,古人对灵感问题的分析,一般都是结合作家、作品的评说来进行的,至多也只是属于作家的创作经验谈,因此,它总是紧贴作家的创作实际,解释作家创作中文思开塞的现象,用以指导人们的写作,而不像西方的古代文论家那样把灵感问题纳入通灵观念之中并作系统的形而上的抽绎和阐发。

二、古人论灵感的特征

首先,谈灵感的暂迅性。灵感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在于它不受创作主体意识的控制和支配从表现形态上显现出无意识性。这正如别林斯基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作家对灵感只能听命于它因为它包含在他里面但却不受他的支配。作家对于灵感,只能静心地等待却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②创作灵感的这种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它在作家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即所谓来不可遇,另一方面它往往又在作家尚未及经意的情况下悄然离去即所谓去不可止。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一诗中有句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其次,谈灵感的迷狂性。灵感通常出现在高度紧张的思维过程中的间歇阶段它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精神亢奋而进入创作的迷狂。此时,作家的意识似乎不再受理智的支配,任凭下意识的推动奇思妙想奔涌而来惊人妙语不招而至其才智似乎超出了平时能力的极限。这就是绝大多数作家都曾亲身经历过的创作迷狂。据载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写作《上林赋》、《子虚赋》时就出现过意思萧散“忽焉如睡,焕然而兴”的精神状态。而现代诗人郭沫若在写作《地球我的母亲》之时,就曾赤着双足率性地倒在路上直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③受到这种诗情的鼓荡他便快捷地完成了该诗的创作。

其三,谈灵感的形象独创性。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它一般出现在创造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和效力最高的一顷刻,所以,独创性是灵感思维的最基本属性。文艺创作活动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因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灵感总会伴随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形象,形象独创性是艺术灵感的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常常用神化、妙悟、灵眼、灵手等概念来说明灵感的独创性。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金圣叹评《西厢记》时说: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被灵眼捉住。这些都是指灵感的独创性特征而言的。

三、古人论灵感生成的条件

首先,古人论灵感现象指出作家必须备有生活实践、艺术实践和学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触物生感,爆发出思想的火花。这是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内在因素方面找出的灵感生成的原因。如前所述我国古代文论对灵感本质的揭示,基于具有唯物倾向的认识之上,以人心之感于物为天机触发的契点把灵感视为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阻而又一朝解悟的思维飞跃现象,因而就必然把作家平素蓄积的生活体验和学识经验作为灵感生成的先决条件。

如前所述古人对灵感本质持有唯物倾向的理解因而他们对灵感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的认识也从心物契合的关系着眼,指明客观事物的感发作用是灵感生成的客观外在诱因,它不仅包括作家受自然景物的感召而触物生感,而且也包括作家面对各种社会生活情景而感事生怀。这样,古人就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对作家心灵感发的角度揭示出了灵感产生的客观外在条件。

总之,灵感现象是创作主体与客观外物机境偶触的产物,这是就其爆发的契点而言的。作为灵感产生的条件,也必须具备主客体双重因素的原因,古人论灵感生成的条件从主体因素方面指出了主观精神因素和主体物质因素共同构成灵感生成的内在条件,而自然景物的物色相召和社会生活的感荡心灵则是激发创作灵感的外在条件,它作用于作家的耳目调适作家的心境,焕发出作家高昂的创作情绪,从而为灵感的生成铺设了通途。古人的这种认识已形诸明确的理论阐述说明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不仅对神秘的灵感现象作描述性的揭示而且能进一步从它的生成原理上作出了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的说明。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文论的灵感说虽然阐说方式尚嫌零散而欠系统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论深度已届科学认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A].沫若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作者单位:陕西女友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灵感突发性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可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智能外套
短文本流突发性话题发现:BBTM改进算法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论动画剧本的选题与构思
浅谈即兴编舞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