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86例
2018-09-18汪少一
汪少一
【摘 要】 目的:观察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益母草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但观察组症状评分减少相比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藤甘草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 傣药;藤甘草饮片;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7-0073-02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好发于16~23岁的女性,原发性痛经患者通常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只是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表现出下腹坠胀、腰酸、腹痛等不适症状,通常在月经初潮时开始,存在一定的周期性[1]。该病多因寒客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以寒凝血瘀型痛经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傣医也指出,原发性痛经为寒凝血瘀型痛经,病机是火不足,不能制水,水偏盛变寒,寒湿之邪下盘,寒滞包宫,气血不通所致[2]。应用傣药藤甘草治疗8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6例。观察组年龄15~24岁,平均(18.1±3.5)岁;病程5个月至6年,平均(1.5±0.8)年;其中轻度痛经者31例,中度痛经者40例,重度痛经者15例。对照组年龄17~27岁,平均(18.4±3.1)岁;病程1~6年,平均(1.7±0.6)年;其中轻度痛经者30例,中度痛经者36例,重度痛经者14例。两组年龄、病史、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满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诊断标准,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喜按,月经量偏少,经色黑暗如豆汁或有瘀块;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行快或慢。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须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4]: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②主要症状: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③伴随症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④全身不适: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出现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上述①、②项必备,③、④至少有1项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的益母草片(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54949)口服治疗,4片/次,2次/d;观察组给予我院制剂室自制的傣药藤甘草饮片(400g/袋),40g/片,泡水服用,2次/d,于月经开始前l周用药,直到月经结束为1疗程,持续用药3个疗程。用药期间禁服用其他药物,经期时禁止游泳、坐浴,做好保暖工作。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两次症状评分进行记录,分别为治疗前1次月经周期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对痛经的症状评分进行判定:经期前后出现小腹疼痛5分(作为基础分),若患者出现休克加2分,若疼痛难以忍受/坐卧不安/冷汗淋漓/四肢冰凉/影响生活/需要卧床休息/常规止痛方式无法缓解/加1分;若疼痛明显/面色苍白/伴腰部酸痛/伴腹泻/伴恶心呕吐/疼痛在1 d以内/常规止痛方式暂缓加0.5分;5~7分则评定为轻度;8~12分则评定为中度;13~15分则评定为重度。
根据《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提出的疗效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积分减少100%,所有症状均消失,且停止治疗3个月后未出现复发;显效: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积分减少50%~99%,所有症状明显好转,停止用药能正常工作;有效: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积分减少25%~49%,所有症状好转,停止用药能坚持工作;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组间计数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显著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症状评分改善比较 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痛经的研究认为,其发生和体内的前列腺素(PG)释放增多有关,PG的过度释放会引发子宫收缩过度,严重者甚至出现痉挛。除此之外,痛经还与患者的遗传因素、自身精神过度紧张有关[6]。既往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是造成痛经的因素之一[7]。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者“不荣而通”为主要病机。傣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是由于经期感寒,或久居湿地,风寒水湿之邪内侵,导致体内“四塔”功能失调,火受伤,火不足,不能制水,水偏盛变寒,寒湿之邪下盘,寒滞包宫,气血不通所致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以寒凝血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对象,目的在于探究傣药藤甘草的疗效,所纳入研究的患者大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判断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欠盛,后天喜食生冷,涉水着凉,造成寒邪为病,客于冲任、胞中,导致痛症。藤甘草是傣药中一味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的药物。相关研究[8]指出,藤甘草能改善患者盆腔血流、血灌注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甲皱毛细血管袢的微循环障碍也会随之改善,可降低经血与子宫内膜PGF2a含量的作用。益母草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药物,历代中医都将其运用于血滞经闭、产后腹痛等病症的治疗中,现代医学主要将其用于活血祛瘀药物的生产制备中。而单纯使用益母草对痛经进行治疗,虽然有研究已经证实能促进小鼠离体子宫的兴奋性,提高子宫的活动力[9],但该作用对于解释痛经的治疗,尚无说服力。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但观察组症状评分减少相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综上所述,运用傣药藤甘草进行临床治疗,疗效较好,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以及理论依据,但其作用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拥军,沈聪玲.间苯三酚联合益母草制劑对青少年痛经患者前列腺素E2水平、前列腺素F2α水平、子宫微循环变化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1(1):65-67.
[2]潘玉秀,林艳芳,刀会仙,等.傣医治疗“拢旧勒纳勒”(痛经)的验方介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10):40.
[3]梁茂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脏腑诸证逻辑问题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15(11):949-951.
[4]申素芳. 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王北婴.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1989(2):70-72.
[6]李萍,尤林翠.386例女大学生痛经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5,35(31):281-281.
[7]曹秋实,李德顺,余青,等.当归-川芎对原发性痛经小鼠E2、AVP、OT表达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6,47(11):36-38.
[8]潘玉秀,林艳芳.中傣医结合治疗163例痛经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1):16-17.
[9]谢晓芳,熊亮,李丹,等.益母草注射液有效部位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J].中成药,2015,37(5):1103-1106.
(收稿日期:2018-02-27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