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研究
2018-09-18郭铁颖
郭铁颖
摘要:21世纪是科技、经济全面发展的大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综合国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谋划中国新格局作用显著。网络互联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环境中,加强其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作出分析的同时,就其相关强化措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文素质 现状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26-02
全球化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难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其缺失现状堪忧,在知识、能力、文化等方面,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挑战,其迷茫感、空虚感加重。大学生迫切需要在人文精神的洗礼下完善自我,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概述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人文素质主要是从人文知识、人文学科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包括人的艺术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等,因而其培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其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且实现需求层次上的自我。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整体表现良好,但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亦存在诸多不足。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据相关调研实践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整体向上,但其中亦存在些许欠缺。从教育的维度上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效有待改善,其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观念认知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人们对于人文素质的认知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不断发展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客观上讲,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认识和全面贯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教育最重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人文素质的现实态度。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对教育发展的定位不够精准,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办学,在专业建设上投注了诸多精力和时间,削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比重。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很多院校花费大精力来扩大规模、追求效益,无暇顾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
在关于“人文课程设置是否满意”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仅有少数学生表示满意,更多地并未对此形成概念。在素质教育逐渐普及的大环境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仍以专业课为主,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较少,相关内容形式单一,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取得的收效自是不尽如人意。微观上分析,虽有部分院校已经增设了人文课程,但相关设置还只是考察,而非考试,有些会为了加强专业学习和实习,大大缩减人文类课程时间,所涉及的内容滞后、单一,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求相背离。
三、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国家繁荣、民族昌盛不仅需要经济与科技发展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其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强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突出教育地位
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成长型人才,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建设的重任,面临着诸多挑战。新时期,高校必须认清形势,突出人文教育基础地位,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教育使命,又要落实“全面发展人”的根本任务。在此过程中,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为高校办学提供了方向引导。因此,高校要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摒弃传统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教育理念,继而全面覆盖到各个实施层面上。从宏观维度上讲,高校应重新优化教育目标定位,从落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把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最终教育追求,并以此指引课程设置、文化建设等系列工作。
(二)优化课程设置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任务之后,需对高等教育课程作进一步的深化,有机地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使之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应将人文素质纳入教育课程规划中。以素质教育改革为先导,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在增加人文课程比重,丰富学生知识架构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调配课程教学时间,注重学生在人文领域的拓展,除了必要的人文必修课外,结合学生需求实际,开设不同的选修课或辅修专业课等,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导,提高学生能动力。
(三)健全考评机制
科学、公正的考评能够平衡好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内部关系,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效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考评机制确实不易。关于人文知识的考核,可沿用传统应试笔试的方法,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的不同设计相应题目,将学生的专业课、教育课、公共课相结合进行定期考试,直观地了解学生人文知识掌握的情况。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四)营设校园文化
学者徐东认为,一所高校在整理、传授以及创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创造出来可以展現自身价值追求及思想观念的一种文化被称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成长的特殊阶段,校园文化爆发出了非常强的震撼力、渗透力以及凝聚力,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尤为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精神品位。具体而言,高校文化建设要秉持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发展原则,在设施布局上突出高等院校特色,通过板报、广播、网络等宣传先进或典型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奋进。
(五)加强师资建设
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其职业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并非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理性与感情、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师生间的知识、情感、思想、人格互动为阵地,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师资团队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育阵地的作用,主动吸纳高素质、高层次的专职人才,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注入新鲜血液,为整个教育发展带来生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求,更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要求。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培育工作开展系统、繁琐,关涉的影响因素众多。希望各高校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可结合本文论点,重新审视自身工作体系不足,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逐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制,优化课程设置、营设浓郁文化、加强师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燕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9).
[2]钟莎莉.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及培养途径[J].新西部,2017(10).
[3]顾昊.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艺术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和路径分析[J].大众文艺,2017(4):217.
[4]丁利锐,郜文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8(6):26-29.
[5]郑琼.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