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18张婷婷
张婷婷
摘要:“外语+”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专业知识为主,辅助学习其他某一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本文以“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分析了“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滞后、师资队伍不强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具体要点包括: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外语+”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24-02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外语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影响“一带一路”背景的实施效果。“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目前的语言服务存在着语言与专业结合不足以及市场化欠缺等问题。“外语+”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专业知识为主,辅助学习其他某一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广州大学的程跃珍教授把“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就是传统的英语课程模式;第二类是专业英语+职业倾向,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也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第三类是专业英语+第二外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和使用英语,而且熟练掌握和使用第二外语。本文所提出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第二类,即“外语+职业倾向”,学生除了具备熟练的外语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与未来职场相关的专业技能。
一、“外语+”人才培养基础
“外语+”人才培养基础包括基本涵义、理论依据、基本特征。
1.“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涵义
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合很多领域的工作。“外语+”的概念来自于复合型人才,但又高于復合型人才。对于外语专业来说,在掌握语言这种交流工具的同时,还具有其他领域的专门能力。为适应“一带一路”背景的发展,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包括“外语+经济”“外语+金融”“外语+法律”“外语+商务”“外语+管理”“外语+贸易”等。
2.“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学习产出”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组成部分,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改变过去单一能力培养的状况,正确处理知识、素质和能力之间的关系,面向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学习产出”教育理论是教育范式的一种革新,用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遵循“回溯式设计”原则。
3.“外语+”人才的基本特征
“外语+”人才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基础扎实,“外语+”人才是以外语为基础,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听、说、读、写和应用翻译能力;二是,知识面广,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能够进行学科知识融合并综合发挥作用;三是,适应性强,“外语+”人才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四是,勇于创新,“外语+”人才培养促进了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突破了既有的专业壁垒,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滞后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并没有突破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专业主修课、专业拓展课和自主发展课的传统框架,强调“外语”专业知识,对与“+”相关的辅助专业知识重视不够。
2.师资队伍不强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水平。“外语+”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教师,但目前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知识缺乏的现象日趋明显。
3.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外语教学轻视实践环节,实践设备的场地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实践教学计划随意性较大,与“外语+”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较大。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点
针对“一带一路”背景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科综合发展的新趋势,必须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突出可持续发展和专业特色,从各个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本文提出的“一带一路”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