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18魏亚琳
魏亚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应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们依据《指南》的目标及幼儿的学习特点,构建了闽南食文化美术课程。闽南食文化美术课程旨在利用泉州西街的各种资源和食文化,营造一个多元的活动空间,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帮助他们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幼儿在与周围社会的互动中,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表现心中的美食世界。
一、精心筛选闽南食文化美术课程的内容
开发闽南食文化美术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从本园、本地的实情出发,始终将有趣、有益、生活化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收集和筛选。一是引导家长开展“西街亲子游”,请家长带幼儿去西街品尝各种闽南小吃,并将幼儿的兴趣点记录下来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教师走出幼儿园,先去收集闽南小吃在造型、色彩、艺术风格上的独特美,了解其中的饮食文化、民间传说,然后对材料进行筛选、改编,转化为适合幼儿,为幼儿所接受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闽南食文化的欣赏与表现,如面线糊、润饼菜、海蛎煎等;闽南食文化的艺术创作与运用,如面线变变变、润饼大变身、奔跑吧元宵圆等;闽南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闽南小吃的由来、传说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主题化美术活动的形式进行建构,灵活性强,可以根据幼儿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
二、多元定位闽南食文化美术课程的目标
开发闽南审美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美其美”的人,其意义在于只有培养出真正热爱、认同民族文化的人,才能使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方向和出发点,闽南食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目标设计,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依据。理论层面上,根据《指南》精神及闽南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审美文化教育价值,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出发,将课程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维度。实践层面上,幼儿在接触感知闽南小吃的过程中,由于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审美理解不同,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将闽南食文化在审美课程中的目标列为下表中所示内容。
三、精心打照闽南食文化美术课程
(一)打造闽南食文化馆,感知闽南小吃的色、香、味
我园开设了一个独立场所用于打造美食乐园。环境上体现“艺术化”,将“闽食”文化蕴含其中;材料上凸显“生活化”,激发幼儿不断想象、表现、创作;形式上体现“主体性”,促进幼儿与环境发生多元互动。
我们将闽南小吃文化、历史、创作、游戏、拓展融合在民俗馆中,分为文化坊、烹饪坊、创意坊。其中,文化坊用连环画的方式展示闽南小吃的传说由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闽南小吃的食俗文化,让幼儿走进美食、了解美食。烹饪坊里为幼儿提供制作闽南小吃所需的食材及厨具,每月邀请闽南厨师或有厨艺的家长和幼儿一起烹饪、品尝闽南小吃,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去享受闽南小吃的色、香、味。创意坊提供丰富的食材及辅助材料,主要用于幼儿对闽南小吃的自主创作。
(二)多元整合审美课程,表现闽南小吃的色、形、美
1. 闽南小吃主题活动
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闽南小吃,我们还以不同的小吃内容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化活动,幼儿有机会进一步熟悉闽南小吃产生的历史时代、劳动者的创作意图及相关的民俗知识,从而对闽南小吃的“美”感受更深刻。如在引导幼儿制作肉粽时,我们利用端午节这一节日契机,让幼儿先了解肉粽的由来及传说,请小朋友们学包泉州肉粽,引导其感受肉粽的独特造型,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2. 闽南小吃美术活动
如何启发幼儿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及艺術手段表达对闽南小吃的理解?我们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以下两方面来创新美术活动。
(1)材料创新。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还能更好地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如在创作闽南润饼菜时,我们引导幼儿观察润饼配菜丰富的食材色彩,鼓励幼儿用各色的碎纸来表现,并尝试用花边纸来包裹创作。孩子们不仅仅满足于碎纸表现,还创造性地增添扭扭棒作为萝卜条、团搓彩泥作为海蛎,使整个润饼菜的表现更丰富,更有质感。我们还引导幼儿观察圆润的润饼皮,对润饼皮进行畅想:“圆圆的润饼皮像什么?除了包好吃的润饼菜,还可以怎样大变身?”孩子们运用撕、剪、贴、装饰的方法将自己喜爱的事物用润饼皮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叹孩子们的创意无限。从幼儿呈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不仅掌握闽南小吃在色彩、造型等方面的制作技巧,而且还能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仿佛一盘盘香喷喷的美食摆放在面前,勾起了我们的馋意。
(2)形式创新。运用通感也是促进幼儿加深对闽南小吃理解与表达的重要方式。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各有分工,却又能彼此相通。我们大胆巧妙地运用通感,使审美主体在不同的感官中相互转换,彼此交流,从整体上感知闽南小吃,更深刻地领悟其色形味的意境。如创作特色小吃面线糊时,我们邀请闽南老阿妈来为幼儿现场烹饪面线糊,从嗅觉上,我们闻到了食材的香甜;从触觉上,我们剪油条、切虾仁、切香肠、剪大肠,亲手触碰食材,感知面线糊的造型美;从味觉上,我们品尝到了面线糊的嫩滑鲜美。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启发和引导幼儿用美术技能来制作面线糊时,幼儿的创意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 闽南小吃美工区活动
在审美教育上,仅仅使幼儿感受和理解还是不够的。我们在班里开辟与闽南小吃相融合的特色美工区活动,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知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美工区提供各种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让幼儿可以就地取材,用彩纸、染料、毛线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闽南小吃作品。如闽南婚庆礼包上绘制着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我们就创设了“花包坊”,既绘制了可供幼儿参考的流程图,又布置了各式花包精品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创作花包。除了美工区,我们在语言区提供“闽南小吃谣”,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小吃特点创编到小吃谣中。音乐区提供各类表演服饰及道具,启发幼儿将小吃的传说或故事进行表演。在角色区走廊创设美食汇,将幼儿的美食作品进行展示,既美化环境,又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依托民俗节日活动,再现闽南小吃的色、形、美
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习俗及衍生艺术作品不仅凝聚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并且具有独特浓郁的审美价值。而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许多特色民俗小吃的诞生,来寄托美好意蕴。如春节时做碗糕、炸鸡卷,元宵节吃元宵圆,端午节包肉粽,清明节吃润饼菜等。我们在这些民俗节日都会组织相关的节庆活动,营造鲜明的节日氛围,通过集中展示、文艺表演、创造比赛、现场制作表演等活动,把节日民俗活动与闽南小吃完美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对闽南小吃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在节日的氛围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能使幼儿更容易理解闽南小吃艺术美的寓意及其内涵,还激发幼儿丰富的创造力,使其可以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更美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