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2018-09-18郑羽茜
郑羽茜
摘 要 伴随着莫言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学界也掀起了一场莫言研究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1月,关于莫言创作的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八部;资料的汇编有三部;关于莫言的评传有两部;研究莫言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九篇;硕士学位论文共有一百余篇,国内外公开发表、出版的关于莫言的学术研究论文有一千余篇。
关键词 莫言小说 翻译研究
在莫言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讨论上,程光炜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做出了精确且独到的概括。在《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一文中,他这样写到:“文学的分裂,加剧了创作和批评的分裂,使关于莫言创作的评论经常处在矛盾状态……因此,有关莫言批评所产生的分歧、争论或共识,实际不仅是发生在批评家之间的一个文学现象也包含了时代在这一阶段的困惑、探索和痛苦。”这也给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带来难题。
目前,关于莫言小说翻译的研究专著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文体特征、主题意蕴和叙述特征。比如,第一部对莫言小说进行关照和研究的专著——张志忠的《莫言论》以生命意识和感覺为切入点,对小说翻译进行了研究。“知人论世”是该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从发生学的角度入手,对莫言蓬勃洋溢的“酒神精神”翻译做出了独到的价值判断。
付艳霞的《莫言的小说世界》主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莫言小说中的语言、整体文体形态、叙事个性以及莫言小说问题形态形成的文化语境进行研究和发掘。付艳霞认为,莫言小说的语言具有“拟演讲”式特征,具有语言的渲情效应和造像效应。论文期刊对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探讨主要借助文化人类学和叙事学进行研究。
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莫言的小说英译,楮云俠早在《“酒”的诗学——从人类文化学视角谈<酒国>》一文中对此视角做出了论述。“酒”在文学中一直被富有文化深度地予以揭示,但是,在莫言的小说《酒国》中“酒”已经回归到它古老的人类学含义,和宣泄、暴力与性连结在一起,在小说外译的过程中这一点不容忽视。
借助莫言小说叙事学的研究论文也有十余篇。刘广远在《颠覆与超越——论莫言小说<四十一炮>》中,从个案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四十一炮》的“复调”和“对话”叙事特征。
单纯从翻译学入手的研究也不胜枚举。在金艳、张艳的《论葛浩文英译小说<酒国>的“陌生化”手法———以小说中“酒”的隐喻翻译为例》一文中,从陌生化的角度对莫言小说《酒国》进行研究。“它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
在王磊的《关联理论视角下<酒国>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分析》一文中,作者从关联理论出发,分析《酒国》中归化和异化的现象,为翻译伦理的日后研究做铺垫。在李庆民、吴静的《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葛浩文英译<酒国>》一文中,作者提出“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因此该文章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对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在郑晓慧的《目的论视角下<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作者以葛浩文英译本为语言资料,从汉斯·弗米尔(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入手,选用 69 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希望“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相关信息与借鉴。”
刘再复曾给予莫言极高的评价“十多年来,莫言的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并不重复自己,但是,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他始终是一个最有原创力的生命的旗手,震撼了中国的千百万读者。”目前,莫言的翻译研究已形成规模,以后将会吸引更多学者进入莫言翻译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金艳,张艳.论葛浩文英译小说<酒国>的“陌生化”手法———以小说中“酒”的隐喻翻译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
[2] 程光炜.文学史的兴起——程光伟自选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386.
[3] 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M].中国文体出版社,2011:1-2.
[4] 楮云俠.“酒”的诗学——从人类文化学视角谈<酒国>[J].小说评论,2016(01).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王磊.关联理论视角下<酒国>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 18(06).
[7] 李庆民,吴静.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葛浩文英译<酒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1).
[8] 郑晓慧.目的论视角下<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9] 刘广远.颠覆与超越——论莫言小说<四十一炮>[M].长春:吉林大学,2004.
[10] 李建军.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