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在行动
2018-09-18李黎露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及时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每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只有吃透内容,把理论问题讲透彻、创新形式,推动深入学习、多措并举,发挥大思政作用,才能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十九大精神的光芒。
关键词 十九大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 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
11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要求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及时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每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在行动!
1吃透内容,把理论问题讲透彻
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能够科学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基本立场、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分辨“是什么,不是什么”;能够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积淀,才能把理论问题讲准、讲全、讲透。为了吃透十九大精神,个人学习、集体备课与参加培训三维一体,全面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通过学习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集马克思主义、中國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之大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其最大理论特点是集成创新。百年追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基本指向。总书记提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个要求需落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带头在理论上研究深、研究透。
2创新形式,推动深入学习
高校思政课应遵循价值教育的规律,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这就要求贯通课堂和现实,做到“两个创新”: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最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要在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互动频繁、沟通顺畅的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采用问题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学习等,在课堂上模拟现实情境、设置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索“互联网+学习”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创新教材体系。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推出一批系统阐释、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编好思政课教学系列用书,鼓励教师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引导学生读好教材、读懂教材。
3多措并举,发挥大思政作用
思政课教师应转变单兵作战模式,放在大思政人才培养链中进行,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优势,主动与专业课程教育、社会实践等环节相衔接和呼应。具体来说就是把十九大精神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办学育人全过程,在作好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进一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十九大精神“进社团、进活动、进宿舍”系列主题活动,让十九大精神浸润青年学子心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师生中落地生根。文艺晚会上、学生社团里、集体宿舍中、校园网、宣传栏、室外电子播放屏、校园广播等多种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广、灵活生动的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网上网下互动、线上线下交流”……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十九大精神的光芒。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政教师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有责任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达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位师生,要想完成好这一使命,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指示,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应从大学生发展需求和新的期待出发,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价值引领中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努力让思政课充满活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在行动!
作者简介:李黎露(1981.10-)女,汉族,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哲学。
参考文献
[1] 华桂宏.“三进”环环推进、缺一不可[N].光明日报,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