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共享:让区域教育焕发“多彩”之光①

2018-09-18刘子科

中小学管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区域工程评价

刘子科

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优质、均衡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立足当下,坚持实施“六名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课一评”工作,创新三大发展机制,逐步形成了独具二七特色的“多彩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特色、高位均衡发展。

一、理念创新—创生“多彩教育”生态发展系统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二七区作为城乡二元结构典型的教育大区,在突出“质量、品牌、服务”三大主题的基础上,积淀生成了“多彩教育”理念,这既是教育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又是每位教育参与者做最好自己的强烈呼唤。

“多彩教育”的“多”指多元、多维,“彩”指出彩、精彩。“多彩教育”是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六名工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品质化、信息化、国际化为目标,促进区域教育“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发展,努力实现“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位教育参与者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生态体系。

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多彩教育”形成了一个由理念系统、实践路径和运行机制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教育生态发展系统,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其结构如图1所示。

二、实践路径创新—把握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

二七区以“六名工程”创建为抓手,以“三课建设”为载体,以评价改革为导向,致力于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1. 实施“六名工程”,构筑适合师生发展的区域教育文化生态

所谓“六名工程”,即名教师培养工程、名学科构建工程、名学生群培育工程、名校长塑造工程、名学校拓展工程、教育名区创建工程,这是二七区以非均衡措施推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

(1)创新方式,评价激励

名教师培养工程,即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教育博客为平台,建立由三级服务平台、三级发展梯队、三级攀升机制构成的“三三”名师培养模式。名学科构建工程,即以名学科建设共同体为平台,以“三课一评”(课程、课堂、课题、评价)为抓手,努力使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标准、学科思想和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法。名学生群培育工程,即通过开展“厚德养习”培养计划,实施“2+1+1”(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和1种科技创新能力)项目计划,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名校长塑造工程,即通过启动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以“五个一活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参加一次研讨活动,每月参加一次学习培训,每学期做一次公开讲座,每学年组织一项课题研究)为抓手,分批次对校长进行培养。名学校拓展工程,即按照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三个梯次制定不同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学校品牌形成和推介,打造名校集群。教育强区、名区打造工程,则是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层面进行区域教育文化构建,以满足不同教育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场线结合,区校联动

实施“六名工程”,名区是理想,名师是根本,名校长是关键,名学科是桥梁,名学校是主阵地,名学生群是重要的教育结果呈现。区域联动的关键在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1]我们以“一校一品”建设为主线,尝试以非均衡的手段,以校长成长、学科建设、教师培养和学生发展四个点的相互交融,以及联动和碰撞,构建一个动态的教育生态“场”,在场线结合、前移后续的螺旋上升中,推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逐步构建起了适合师生发展的区域教育文化生态。

(3)目标导向,周期化建设

2010年,二七区按照启动年、推进年、深化年、攻坚年、提升年的顺序,以五年為一周期,强力推进“六名工程”建设。启动年,局机关各科室及各校结合原有工作内容制订“六名工程”行动计划,责任到人,全面启动该项目;推进年,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深化年,抓住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全面开展研究,深化研究成果;攻坚年,找准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和难题,逐个解决,实现质的突破;提升年,着眼未来发展,提炼“六名工程”建设成果,实现区域教育优质特色、高位均衡发展。目前,“六名工程”第一周期已经结束,进入了第二周期的推进之年。分年度制定工作任务和目标,促进了各项创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共同推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 开展“三课建设”,提升区域教育教学品质

二七区以“多彩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多彩课堂”构建为着力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提升了教育教学品质,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建设“多彩课程”,让学校课程建设走向规范、专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二七区成立区级课程建设委员会,以课程规划方案审议为突破口,以“培训—编制—审议—反馈”为行动链条,以课程建设校长答辩会、校本课程建设评选等活动为载体,引领各学校课程建设由自发走向规范和专业,形成了“校校有课程规划、教师人人会编写课程纲要、学生人人能选择课程”的新局面。目前,二七区从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每个学校不仅有整体的课程体系,而且有独特的精品校本课程,如74中的养成教育课程、淮河东路小学的机器人课程、汝河路小学的性别教育课程、京广路小学的楹联课程、建新街小学的动漫课程等。

(2)构建“多彩课堂”,生成多元和谐、生态发展的课堂文化

“多彩课堂”是尊重差异、鼓励特色、释放个性、精彩纷呈的课堂,是一种多元和谐、动态生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状态。我们以设置层次化的学习目标、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构建“多彩课堂”的关键点,让课堂满足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如今,二七教育涌现出了陇西小学的舒展课堂、幸福路小学的幸福课堂、春晖小学的瘦身课堂等多彩课堂形态,形成了“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文化。

(3)深化课题研究,形成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强大推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二七区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以‘多彩教育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确定区域研究框架,形成教师、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区域联合互动的研究网络,以共同体总课题、学校子课题等课题群共同推动“六名工程”“三课一评”等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品质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

3. 推进评价改革,保障区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评价是激励导向,也是价值追求。二七区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从内、外两个维度深入推进评价改革。

(1)健全“六名工程”考核评估系统

我们制定并不断完善《二七区教育体育局“六名工程”考核细则》,对“六名工程”推进情况进行评估。各项工程实行分类考核,过程性评价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通过班子汇报、民主测评、教师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评估各单位申报的项目,对评估合格的项目进行命名和表彰,优先安排项目成员参加国内学术考察和科研活动。

(2)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

二七区引导学校、教师树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评价观,引进教育部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对学生学习动力、学业负担等14个维度进行检测和评价,建立区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出“大调研、小诊断”的学校评价模式,通过评价反馈单诊断学校问题并提供建议;使用“增值评价”,以进步幅度来评价学校努力情况。我们还对统考进行改革,由全区统一命题考试逐步过渡为教研室审核与指导各校开展自主评价。目前,二七区已经取消一年级语数、三年级英语统一命题,统考年级尝试采用“一张试卷加问卷”的评价方法。

我们以学校为主体,科学探索评价创新,在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基础上,以数据和科学分析为基础,设计评价方案,改革评价方式。汝河路小学的游园式评价、陇海中路小学的手册式学业评价、政通路小学的期末音乐会评价等,都是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的评价方式改革。

(3)建立健全公众评价反馈系统

二七区探索“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公众评价反馈系统,吸纳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多元评价主体,形成多元督导评估体系。我们通过“人民满意公仆单位”评选、家长会、行风评议、局长信箱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教育做详细的评估,并进行有效改进提升。

三、机制创新—激发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活力

机制体制是一项工作有效开展的最有力保证。二七区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共享机制和学生发展机制,激发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活力。

1. 创新用人机制,推行“一人双岗”

为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二七区立足城乡二元结构实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新“一人双岗”用人机制,有效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所谓“一人双岗”,即通过公开选拔,打破常规用人机制,选出德才兼备的教学业务骨干,同时任职城乡两所学校,肩负两所学校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职务。2009年启动以来,二七区已分六批安排了55人次,实现了此项工作由点对点、点对面到网状交织的“立体化网络”全覆盖。二七区还建立了干部、教师队伍合理流动机制,每年以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10%的比例进行流动。

2. 创新共享机制,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这正是实行城乡教育文化多元优质融合、特色高位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二七区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按照不同的梯次,组建成八个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和一个中学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了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教育发展共同体搭建了管理联动、教学教研、师资共享、活动共建平臺,逐步建立了资源共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通过“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教育科研、质量分析、质量考核”的“六统一”,实现“优秀教学设施、优秀教师资源、优秀教科研成果”的“三共享”,进而实现共同体成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同步提升。

我们还创生了学校联动、教师联动、学生联动、家长联动的发展模式,由开始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化生态共荣,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局面。

3. 创新学生发展机制,实行“按需选学”

二七区推进学生“按需选学”,区域层面邻近的五、六所相对均衡且各具特色的学校组成教育发展共同体,招生范围内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求学意愿选择适合的学校入学;学校层面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学生按照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课程;个人层面尊重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以学区为单位进行的“按需选学”,标志着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由共建到共享的转变。适龄儿童入学由“有学上”“上好学”到“按需选学”的转变,真正满足了辖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人人发展、人人成才。

“多彩教育”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二七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二七区已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的评估验收,成为全国首批、郑州市区第一家通过国家验收的单位。区域学校特色化建设成效显著,呈现出“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局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贵华.区域推进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J].大学(学术版),2010,(11).

[2]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的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以郑州市二七区推进‘多彩教育为例”(课题编号:FHB13048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区域工程评价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分割区域
擦桌子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区域发展篇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