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研究

2018-09-18陈忠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

陈忠伟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极为重要意义。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由于接受中外分段式课程学习和多元文化熏陶,其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跨文化培养、跨境学习、缺乏海外教育力量等诸多挑战。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教育原则、创新教育内容、丰富“第二课堂”、建设海外学生骨干队伍和开辟网络教育新阵地等有效途径,进而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8-0090-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新模式,其特点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采用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要完成国内和国外的学习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中寄语,“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統,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培养学生心向祖国、留学报国的爱国情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对中国矿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调研中发现该学生群体有如下特点:(1)政治认知薄弱。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对基本政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够扎实。(2)政治意愿浓厚。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意愿,但有少数同学担心党员身份对以后的海外学习、就业带来负担。(3)政治评价正面。对于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学生普遍给出了积极的评价。(4)政治情感强烈。具有强烈的主观爱国情感。调研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情感真挚,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表示出认可,但是存在对国家、文化不够自信,对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兴趣不高的现象。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

必要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带来文化交融和冲击,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也日趋模糊。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面临境外求学,直接面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境地,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造成冲击,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造成危害国家安全的后果。

(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清晰的民族观念,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性思维模式,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基础。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面对的客观情况是:学生出国时年龄通常为20岁左右,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心理状况也正处于好奇、敏感的时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难以客观综合看待问题的特点。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高校大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国内外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水准的差异,使该类学生比其他学生群体更易造成思想上的冲击。需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防止学生陷入崇洋媚外的危险境地。

(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抓手,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将更加生动、有吸引力。文化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突出方面,当前西方国家凭借其国力优势,积极向全世界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中外合作办学采用跨文化教育模式,和国内普通学生相比,接受西方文化的机会更多,频率更高,遭受文化冲击的可能性更大,民族传统文化濒临边缘化的危险。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实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目标,从容应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攻势,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明确的民族观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坚守民族文化精髓,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吸收他国先进文化。

(三)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苏联的解体让西方势力尝到了文化渗透的甜头,并将文化渗透作为意识形态侵略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加紧了对中国的遏制,尤其是强化了文化渗透,企图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和平演变”。国外的社会环境复杂,法轮功邪教、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仍在滋生,对学生在海外学习造成了严重干扰。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思想不成熟,文化自信程度不高,容易被打着潮流、自由和民主幌子的西方思想吸引,落入文化侵略者设计的陷阱;二是在国外学习和生活,背井离乡,成为了敌对势力侵蚀的重要对象,在反动思想的重重围攻之下,容易动摇爱国之心,被不法之徒利用,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危险因素[2]。基于上述原因,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防范思想侵蚀,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尤为迫切。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根据调研,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有以下几个:(1)有些学生

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不够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开展的实践活动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部分学生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划分到“水课”行列,认为“反正不会挂科,要把精力集中在专业课上”;(3)没有向外方高校派遣专职教职工对出国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一)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空间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出国前面临高强度的学业和语言任务。他们在毕业时大多可以获得中方和外方合作高校的双学历,其课程设置和普通学生是一致或接近的。但是由于外方高校每学期开设的课程普遍比国内高校少,多数国内高校为了在正常年限内让学生完成培养方案和学分要求,让学生国内学习阶段(两年或三年)完成所有外方高校认证之外的所有课程,这就导致该群体学生的学习任务远远多于普通学生,课程安排紧密,学业负担繁重。同时外方高校要求只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出国前达到相应外语要求,才能获得出国资格,因此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学习和训练,使得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学习和语言学习方面。过于集中的专业课程挤占了学生爱国主义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造成学生课余时间少,精力有限,对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不够重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学生对国家的关心,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二)跨文化跨境培養冲击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掌握全球多元文化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多元文化的冲击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必然遭遇。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增进文化的新鲜血液,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但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带来了挑战。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跨境求学,受到来自国外环境、外方教师带来的西方教育、政治、文化、价值观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必须要学会处理横向的文化开拓和纵向的文明传承之间的平衡。学生出境学习阶段面对相互交错的多元文化,能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但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敌对势力蓄意的“西化”“分化”思维传播等问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带来一定挑战。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严峻考验,同时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海外学习环节阻断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采用 “2 + 2”或“3 + 1”的跨境教学模式,国内高等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出国前修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必修课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时间紧、课程多的课程设置阻碍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的锻炼和深化。出国后,时间与空间上的隔断对保持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增加了困难。由于目前国内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大多数没有驻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海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陷入停滞状态,学生国外学习过程中,在克服语言障碍,面对文化冲突时,理想信念容易产生偏差和动摇,进而被西方敌对思想腐蚀、利用,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重视国内的教育,也要关注在国外的持续性,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成回国、报答祖国培育之恩的愿望。

(四)教学针对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担任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通常也承担其他学生的授课任务,很多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该群体学生的特殊性,与普通学生的授课内容并无区别。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面临出国,差别化、国际化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提前感知中西文化差异,做好应对文化冲突的准备,对学生更具有实际教育价值,但任课教师普遍在这方面的关注和侧重不够;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课业负担重,精力有限,任课教师如不能抓住该群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和吸引力,就很难争取到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逃脱被划归到“水课”的命运。

三、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和道德心理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目标,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原则,提高教学针对性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尊重教育规律,遵守教育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师和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两个主体。根据主体性原则的内在要求,高校要提高教师的素养,把握好教师的思想状况,促进其更新新时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2)区别性原则。要求教师依据不同的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把握好教育时机,适时适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连续性原则。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受到长期、连续的强化教育,才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巩固[3]。因此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程性,持续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尽量不要因学生出国留学而中断爱国主义教育。(4)实践性原则。高校应提供平台,使大学生主动参加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活动,将爱国情感体现到爱国行动中。从而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

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眼球”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悠久的中华文明史蕴含了大量爱国主义教育素材。(1)赋予爱国主义更丰富更现代化的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从贫穷落后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始终胸怀梦想,脚踏实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告诉我们,爱国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目标结合起来,顺势而为,澎湃向前,才能在境外求学时,始终心系家国,不卑不亢。(2)增强爱国情怀的开放性,增强全球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中国梦时曾指出:“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敢于参与文化竞争,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3)强化新的国家安全观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主权已不单纯是政治主权,而是发展到文化、经济领域,现在的国家安全也由“领土安全”延伸到了“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政治安全”[4]。因此,大学生心系祖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为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是爱国的体现。

(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堂”,增强教育实践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重,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通过自主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摆脱了依靠空泛乏味的说教、“喊口号”的教育方式,以丰富的教育形式,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的选题鼓励学生贴近家乡,深挖历史素材,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最生动的素材,家乡是学生最原始的爱国情感寄托。从光辉历史,到英雄丰碑都是学生领悟和实践爱国主义的源泉,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氛围中潜移默化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利用红色爱国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地的所见所闻中升华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增强爱国感悟,使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活动更生动形象、更乐于被接受。

(四)加強海外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保证教育连续性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出国后,需要适应环境,克服苦难,思想波动出现的可能性大。而海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受到地域的限制,无法由教师引导下正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此,建设海外高校学生骨干队伍是紧迫而重要的举措。在学生国内学习期间选拔培养组织能力强、乐于服务同学的学生,组建学生骨干队伍,学生出国后成立海外学生自助管理机构,组建海外学生骨干队伍,开展爱国主义引导和教育活动:(1)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慰藉学生的思乡之情,巩固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和保持海外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2)海外学生骨干要团结同学,获得海外同学的认可和信任,关心同学学习生活,防止学生产生被遗弃感,进而造成思想的波动。(3)定期向国内管理教师汇报海外学生整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及时向教师汇报突发状况。

(五)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突破地域局限性

利用新媒体手段引领海内外主流爱国思想,及时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新媒体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突破了地域对教育的局限性,因此新媒体应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1)以国家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切入点,加强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宣传。国家的重大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大纪念日是中华历史的重要一页,如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契机。通过新媒体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正面信息,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文化,引导主流思想,使主流声音占据网络制高点。(2)加强舆情监控,及时解决困扰。面对学生在多元文化、价值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识模糊、矛盾心理等状态,学生有时候不会向教师和家长主动倾诉困扰,但喜欢在网络上吐露心声。管理教师要及时关注新媒体,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关注的焦点、困惑,适时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用有别于说教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效果,打破地域的限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苗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伍志显.湖北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4.

[3]侯彦杰.浅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J].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4]何华玲,严瑶婷.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的挑战与转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3).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