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兴安写传奇

2018-09-18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

 本刊记者 刘 佳

大兴安岭山脉,以东北—西南的蜿蜒走势横亘于祖国北疆;大兴安岭林区,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祖国的北疆之巅。走进林区,才见识到“巍巍大兴安”的雄浑;登高望远,才领略到“林海茫茫云雾间”的壮美。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不仅是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的画卷上,大兴安岭用绿色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上,大兴安岭林区的人们用热血和汗水书写出了辉煌的传奇。

由伐木到护林,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越筑越牢

“顺山倒喽——”嘹亮的号子划破寂静的林海长空,林业工人顶着风雪把刚刚伐倒的木材套上牛马套子,通过冰雪滑道运输下山。一批批优质木材从这里被送往祖国各地,投入火热的建设新中国浪潮中……年近80的杨风义老人拿起1962年采伐时曾使用的“弯把锯”,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的生产情景,久久不能平静。

“那时候,山上作业和生活条件很艰苦,天不亮就起床,吃过饭后大家徒步往山上作业区走,一出去就是一整天,中午在山上吃点凉土豆和白菜,渴了就捧雪吃。”杨风义回忆道:“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没有机械作业,采伐工全靠‘弯把锯’用手拉木头,平均锯一根木头要30分钟左右,我们确定树木要倒之前大声地喊一声‘号子’,就是为了提醒周围作业的工友注意安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历史的指针走到了2015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声“顺山倒”号子在林海响起,最后一棵树被伐倒,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持续了63年的木材生产作业划下了句号。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挂斧停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伐木工人变身“森林卫士”,由“砍树人”变为“看树人”。大兴安岭林区的使命从“砍伐”转变为“管护”,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按照“天保工程”的实施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断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制度,对14497.38万亩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随着“天保工程”一期、二期的相继实施,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公顷、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27万公顷、9.49亿立方米和77.44%。

“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新的历史定位意味着新的职责使命。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建设为主转变,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大兴安岭林区这一道绿色屏障,牢牢守住了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杨风义老人说:“我在这里当了一辈子林业工人,我的子孙后代也在林区扎根,我们要尽全力守好这片森林,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由木材生产到生态经济,“1+N”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新转型

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停伐纪念碑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留念。这里还是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原先的作业场地,作为停伐后唯一保留的工队, 517工队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干得风生水起。

一排排木屋别墅,一个个露营帐篷,几台拖挂式房车,沙滩烧烤,帐篷酒店……每逢旺季,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里便热闹起来。2015年6月,原517工队队长董永胜带领14名工队队员,采取自愿集资的方式筹措资金240万元,在原517工队最后一个作业点上建设起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帐篷主题酒店,初步实现了放下斧锯、发展生态旅游的转型。

“我20多岁时进入517工队,一直干到2015年停伐,从没离开过林区,这儿就是家!”董永胜指着眼前的木屋,给记者还原着以前的景象。他说:“以前是简单伐木,领取计件工资,现在从体力劳动变为脑力劳动,工人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主动为企业经营出好点子、施展才能。现在我们的投资已经扩大到370万元,生意越做越大!”

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将发展森林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主动融入地区旅游大格局,依托现有的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林区厚重的森林、历史、民族文化,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全方位打造全国生态旅游地标性目的地,弹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生态旅游“协奏曲”,深入推进“旅游+”战略,林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林区接待游客151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46亿元。

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下属的绰尔林业局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公司成功进行两笔总金额为120万元的林业碳汇交易项目,这是我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笔林业碳汇交易,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迈出重要步伐,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为了实现转型发展,大兴安岭林区通过优化组合各类生产要素,打造立体、多元、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抓住林下经济这个亮点,打造国内重要森林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供应区;抓住种苗绿化这个突破点,打造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区;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培植加工业、特种动物养殖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大兴安岭林区形成了以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经济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1+N”全新转型思路,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由“忧居”到“安居”,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欠账多,许多职工一直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建公助”的板夹泥房屋中,房屋阴暗狭窄,透风露雨。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在阿尔山林业局看望了居住在棚户区中的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他指出: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2014年8月,郭永财一家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板夹泥房,搬进了新居。。

住房问题是林区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幸福生活指数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林区将棚户区改造任务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局之力,打响了棚改攻坚战。

2008年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关注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改善职工群众基本居住条件为目的,以林场撤并、职工移居下山为载体,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结合棚改工程实施了生态移居工程,将124个建制林场的居民整合撤并,对保留居民的36个中心林场进行标准化建设,5.22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职工居民搬出大山,圆了安居梦。职工居民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同时,森林资源管护成本和森林资源生活消耗等大幅降低,恢复造林地8.4万多亩,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核心,大兴安岭林区持续迈出改善民生的坚实步伐。自2011年开始,林区连续8年为职工增长工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对困难职工的扶贫帮困力度;集中力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个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林海茫茫,松涛阵阵,大兴安岭林区的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一部生态文明的绿色传奇。

猜你喜欢

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可爱的内蒙古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