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境内的明长城遗址

2018-10-04邓玉霞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夯土墙明长城烽火台

 阿 荣 邓玉霞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内蒙古是全国长城分布最重要的省区之一,调查总长度7570公里,包括战国赵燕秦、秦、西汉、东汉、北魏、北宋、西夏、金、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分布于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区境内,并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印象中的明长城,青砖叠古瓦,依山如黛,万里雄关。内蒙古境内的明长城,或穿行于乌兰察布大地,或蜿蜒于黄土高原,或伫立于毛乌素沙地……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修筑,亦称边墙,基本用土夯筑。

内蒙古南部边缘有两道明长城遗址,主要是大边,明朝时分别属大同镇、山西镇(今山西省偏关县)、延绥镇(今陕西省榆林市)及宁夏镇管领。在大边北面还有一条明长城,称二道边或次边,都在内蒙古境内,东端起点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平顶山,西至清水河县黄河东岸。

隆盛庄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这里曾是明长城二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曾经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这里的一段长城翻山越岭,穿涧过河,颇为壮观。隆盛庄镇东不远处的明代纯土质烽火台,残高8米,两层洞窑上下相通。在烽火台第二层窑间曾发现汉代卷云纹瓦当、绳纹大型板瓦、绳纹简瓦等。

明长城大边修筑年代略晚于二道边。据《明史》记载,大边始建于明建文帝年间(1399年—1402年),位于今乌兰察布市南边与山西省交界处,其遗迹大部分沿崇山峻岭,傍悬崖陡壁,因此墙体保存较好。长城修筑所用材料,多为就地取材,70%以上系夯土构筑,少数重要关隘为砖石构筑。在长城沿线筑有烽火台,重要关隘筑有城堡。

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清水河县单台子乡最南端黄河老牛湾。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高耸、挺拔的蛮汉山在这里形成险峻的黄河峡谷,蜿蜒于陡峭山崖上的明长城在这里与黄河交汇。

明长城清水河县段有许多称为望楼的军事设施,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座,自东北向西南分别为盆地青的七墩楼、箭牌楼和老牛湾的望河楼。

七墩楼,也称徐氏楼,位于清水河县盆地青乡新村的南山上。楼基为锤凿的红色条石,露出地表16层。基石之上筑青砖,四棱四角。楼向东开两扇石门,门顶嵌有石楣,门内是砖砌拱形洞,上层建有楼橹,四面墙上各有箭窗3个。楼周围建有土筑城堡,用来驻军。箭牌楼为明长城上一座骑墙方形砖楼,楼基亦为条石砌基,无洞门,在楼的东侧筑有台式梯道。楼分3层,下层是一个没有窗户的高台,中层是一间大空室,墙四周开射孔,上层为一开阔平台,四周环以垛口。望河楼亦称护水楼,此楼既有河防又有烽燧之功能,为方形,分两层,由长条石砌筑,大城砖砌墙,石灰勾缝,无梯道,上下只可乘绳梯。人们只要用石头击打望河楼,即可发出“啾啾”的鸟鸣声。

明长城墙体主要为土筑,用的是夯土和堆土两种方法。夯土墙要先铺地基土,然后分体夯筑,分段板筑,铺一层土,然后用柳条夯实,再铺土再夯筑,能够筑很高,这样的土墙大多保存下来。堆土墙就是把土堆在地表,人踩马踏,不能筑很高。鄂前旗的明长城头道边多数为夯土墙,保存较好,二道边也多为夯土墙,少数为堆土墙,因为较低,有的地段接近于消失。

利用沟里挖出的沙土,夯筑墙体,沟深墙高,在明代称为“深沟高垒”。如今在头道边两侧仍可看到壕沟的痕迹,有些是人工壕沟,有些是自然壕沟,由于长年风沙填埋,现已呈凹槽地形。

在鄂前旗芒哈图段明长城北侧还有许多陷马坑,又名“品字窖”,是设在墙体外侧用于防卫的陷阱,一般呈“品”字形分布。陷马坑通常设在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段,均为长方形,大小基本一致,坑壁陡直。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不同材质长城遗存的保护管理办法,确保长城保护、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

猜你喜欢

夯土墙明长城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放眼明长城
夯土建筑研究现状综述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夯土墙
烽火台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夯土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
背靠烽火台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