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吗?
2018-09-17王妍
摘 要:文章将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2014)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检验教育对居民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提高能显著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并且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程度要显著高于城镇居民。进一步发现,通过改善健康状况、获得工作和提高社会地位是高等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三条渠道,高等教育并不能通过提高收入来提升居民幸福感。
关键词:教育;幸福感;半参数估计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5-113-03
一、 引言
古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接受教育是一件高尚而美好的事情。古代的寒门子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离开社会底层,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7年的高考改革后,中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从质上看,2014年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05年,而1985年只有6.38年;从量上看,中国人的文盲人数由20年前的22.23%下降到4%。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文明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精神追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幸福感”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在中国,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肩负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终极任务。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从精神上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间接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教育回报率降低,导致教育对幸福感的间接效应降低。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幸福报告2014》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小学毕业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和正确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二、 文献综述
自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主观幸福感逐渐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的关注。主观幸福感一直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关于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也一直备受关注。已有文献关于受教育程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Oswald,1997),也有文献认为教育对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张学志、才国伟,2011)甚至有负向影响。Stutzer(2004)发现受中等教育水平的人幸福感最高,而不是接受高等教育层次的人,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对未来预期比较高,而现实和期望产生较大差距时,主观幸福感便会降低。罗楚亮(2006)探讨城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不控制收入水平时,教育水平对幸福感呈现出正向影响,而一旦控制收入水平后,教育水平对幸福感呈现出负向影响,所以得出结论认为受教育程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来实现。Pavel Yakovleva, Susane Leguizamonb(2012)利用美国范围内五十州居民的调查数据,研究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发现控制收入和健康后,主观幸福感和教育程度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文章将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2014)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检验教育对居民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机制。
三、 样本与数据来源
为考察教育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采用2014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CFPS调查问卷共有社区问卷、家庭问卷、成人问卷和少儿问卷四种主体问卷类型,考虑文章主要研究幸福感,未成年人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的影响因素与成人不同,故本文将样本范围限制为成人,经过筛选后得到27992个有效样本。
首先,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居民的教育程度(edu)和幸福感(happiness),根据CFPS问卷中问题“您最近一次从哪个阶段离开学校?”的答案对受教育程度进行测量,得到变量edu。在样本中初中及以下的受教育程度人数占79.46%,可以说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者属于高学历人群,所以本文又构建另一个衡量受教育程度的指标edu2,当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时记为1,其余记为0。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衡量,来自问题“您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受访者按1—10打分,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从图1a可以看出,受访居民整体的幸福水平较高。在幸福感比较低时,高中以下学历者占比要高于高中以上学历者,说明低学历人群更易感到不幸福;当幸福感分值较高时,高中以上学历人群要明显多于高中以下学历人群,但在感觉十分幸福(10分)的人中,高中以下学历反而多于高学历者。考虑到幸福感打分主观性太强,精确分层可能存在信度偏差,我们将10分值分成三段:1—4分表示不满意,5—7分表示一般,8—10分表示很满意。从图1b中可以看出,幸福感高的人还是高学历人群居多。
除此之外,要準确判断教育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模型分析。由于影响居民幸福的因素众多,除了教育外,文章还控制城乡、性别、年龄、婚姻、健康、收入、地位、工作状态等表示个人特征且对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模型估计
考虑到幸福感是有序因变量,故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为了保证参数估计的一致性,根据Stewart(2004)提出的用半参数方法,我们用Hermit序列模拟残差分布,修正有序Probit模型,得到参数的一致估计。
我们根据上述思路,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检验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当k≥4时,根据似然比检验(LR test)可以判断半参数估计结果相对于参数估计结果更优,估计的参数并没有明显变化,所以选取k=4,估计的结果见表2。
结果(1)(2)是针对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结果(1)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居民的幸福感,而且城乡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和乡村居民无论在经济条件上还是思想观念上都呈现显著差异,那么,对于城乡居民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否也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加入教育和城镇的交叉项,如结果(2)所示,交叉项系数为负,且检验显著,表明教育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不如对乡村居民,背后原因可能是城镇居民的教育普及时间早于乡村,普及度也更高,从样本数据看,乡村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0.3%,而在城镇这一比例为32.05%,按照物依稀为贵的原理,高学历本身的稀缺程度使得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幸福感要高于城镇居民。进一步地,分别对城镇和乡村样本进行估计,结果(3)(4)是利用OP非参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城镇样本中教育变量的系数约为乡村样本中系数的一半,存在较大差别。
(二)高等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路径
从上述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教育能显著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希望接受教育的人们,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的,教育乐意提高人的认知,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评幸福感。另一方面,现有研究证明,教育通过经济等因素对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从样本统计描述看出,高中及以上教育人数占比只有20.54%,我们将这类人归类为接受高等教育者,主要探究高等教育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仍然采用有序相应probit模型的非参数估计,从前面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优于普通有序probit,通过引入交叉项的方式判断影响路径,主要结果见表3。
估计结果(5)采用二值变量高等教育(edu2)代替教育(edu),系数仍显著为正,也表明模型的稳健性。估计结果(6)~(9)分别加入教育与收入(对数)、健康、工作状态、地位的交叉项,各交叉项统计检验都是显著的。其中,估计结果(6)的高等教育系数和显著性变化不大,说明高等教育并不能通过提高个人收入促进居民个体幸福感,这和罗楚亮(2006)得出的城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来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结论相反,而结果(7)、(8)、(9)的高等教育系数符号变为负,且不再显著,说明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工作状态、地位来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五、 结论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采用有序相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提高能显著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并且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程度要显著高于城镇居民。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健康状况、获得工作和提高社会地位是高等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三条渠道,高等教育并不能通过提高收入来提升居民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张明,姜松,涂先进.教育影响农民幸福感的效应及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7,(01):67-74.
[2]张明,张学敏,涂先进.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基于有序probit半参数及夏普里值分解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6,(08):15-26.
[3]Chen,W. How Education Enhances Happiness: Comparison of Mediating Factors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2,106(1):117-131.
[4]刘文敏,吴丹.教育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2002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J]. 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2011,(05):168-169.
[5]徐妍.教育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
[6]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02).
[7]胡荣华,陈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2,(05):79-83.
[8]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5,“中国家庭追踪调查”,http:∥dx.doi.org/10.18170/DVN/45LCSO,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V15.
作者简介:
王妍,女,江苏盐城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