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09-17林民强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模仿母语

林民强

【摘要】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 模仿 活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18-02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在变化,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学习,时常反思。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和判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其他教师的不同,尝试总结经验,关注学生的特点及认知水平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也是我们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1]。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决策内容,实施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足的地方进行纠正,纠偏,找出适合学生认识认知发展的正确道路,不断地积累经验,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次课题研究内容,就教学反思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基础,不离母语本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近年来,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往往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经说过:“改革,不是要削弱基本训练,而是要加强基础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训练。”[2]有时我们看到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内容减少了,基础教学削弱了,甚至有人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公开课更是不重视基础的教学。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么可想而知语文教学的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潜力。因此,我们务必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潜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教学视频。看了问学生“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回答:“强烈的声响,粗狂优美的动作,精神抖擞的表演,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接下来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也就顺理成章了。课后我的反思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一切设计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而努力。那种把课上得十分“热闹”,课堂上,学生唱了,跳了,讨论了,体验了。这种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不管课改如何发展,语文的基础性与功能性不应该被弱化。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母语的本性决定的。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应该安静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教育教学应有的本义啊!

二、模仿表演,把握文本内容

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模仿开始,把握文本更是这样。特别是小说、记叙文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模仿表演的心里特点,让学生表演话剧。如教学鲁迅文章《社戏》时让学生来模仿其中一个情节表演。课前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熟记故事情节,不用花很多时间,表演时即使拿着稿子念也别有一番风趣。班上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的淳朴的民俗民风记忆犹新,特别是让学生回忆儿童时代家乡的生活情景去模仿。有的模仿划船,有的模仿田间偷豆,有的模仿六一公公。尽管笑话百出,不尽人意,但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强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把握。在讲到“人情美”的时候,我自己的预设主要是以阿发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现为佐证。可同学们则认为钓回的虾都归“我”吃,以及双喜在同我的母亲交谈时敢写包票的理由之两个依据也可以成为“人情美”的佐证,这似乎成为这节课的最佳的闪光点。在讲到本课“生活美”的时候,同学们都积极发言,头头是道。惊喜的是一个同学问我:“老师,既然生活美,可为什么这些孩子还要干偷豆这件坏事呢?”问题一出,我即刻表扬了这位同学,他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为我顺利过渡等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我们也在给同学们讲童年的往事中愉快结束了。

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老师在给出具体学习指导后就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提倡活用教材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否定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3],广用教材,善用教材;不以本為本,不以纲为纲。新课改下的文本选择,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教授的内容注入更鲜的血液,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教科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工具,理应成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联系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当中,视野开阔,善于联系实际生活,有意识地融入新时代教育教学内容,实现“大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课文《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环景,自然条件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钢筋水泥做成的公寓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淳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让我们明白:热爱自然,是人類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文章向读者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与规律及大雁和人类的关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美丽的动物,含蓄地谴责人类对鸟类的伤害,呼吁人类珍惜和保护鸟类,是人类的共同责任。本课全面渗透了新课改理念,又充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学习本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深刻感人。作者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又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情感。也就是说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于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把握作者的情怀上。这样也就把握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新时代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给学生创设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动机和探究的欲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文本更适应我们的学生。从而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材、教师、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在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我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们平等对话,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是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的,借助“一滴水”的奇妙游踪,介绍了美丽的丽江。故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一滴水”的游踪,引导学生从“一滴水”落脚点领会丽江的美丽,感受作者的情感。

总之,教学反思是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它对于教师主体性的释放、创造性的提升、专业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可以说反思永远在路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都有录音资料,以便教后听听自己的课,来一番自我琢磨,自我反思;我们虽不能如大师一般精雕细琢,但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把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因此,反思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它对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在研究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刚.《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刘登华.《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年.

猜你喜欢

模仿母语
汉语母语者学习葡语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母语是中文的人最多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