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功能视角下的高校隐性课程研究

2018-09-17李艳静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德育高校

【摘要】隐性课程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课程形式,它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影响,其中德育影响是最大的。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正处于粗放型水平,制约了其德育功能的实现。本研究从教育与德育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着手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反思德育功能视域下隐性课程的现状,进而提出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对策,有利于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形成更具德性教化价值的高校隐性课程。

【关键词】高校 德育 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29-02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确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格物致知,表明我国教育从古至今以来就一直坚持的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优良传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的孔子研究院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新世纪必须把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引导人们追求向上、向善的力量,尤其要内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行为。”应以高等教育的课程为基点,提升作为社会重要道德力量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迫切需要在德育功能的视角下开发和建设隐性课程。道德教育是当今的时代要求,是当前教育形势的迫切愿景。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及德育功能

1.隐性课程的内涵

我国的《教育大辞典》中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一种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思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不易觉察性。”[1]隐性课程包括教师、学校其他教育资源所产生的预期的教育目的以外的课程,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价值观、学生小团体的影响等均是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德育与隐性课程有着必然的联系,不可分割,应把德教融入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内隐的课程,它以间接的形式,曲折的反应着社会与学校道德教育的联系,既对受教育者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又避免了显性课程的直接性给受教育者造成的逆反心理。柯尔伯格在《学校的德育环境》中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比显性课程来的更有力,唯一综合性考虑隐性课程的方法是把它看作道德教育。”[2]

二、高校隐性课程的现状

1.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明显

从当前高等教育学术领域的整体状况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指标更加侧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忽视实际教学工作。重学术而轻教学成为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从高校的就业形势看,更加看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促成高校存一定程度的重智育轻德育。如,目前存在很多高校的思修课都是大班授课,一位思修教师要带近百名学生,導致教师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效果更差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德育的提高。此外,高校很少开德育教育的课程,只有出现问题才会紧急的组织学生上一节或两节德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德育课程上的缺失,导致学生个体素质欠缺。

2.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频繁出现高校校园暴力以及刑事事件,众所周知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大学生李征连杀七人等一系列的大学生道德沦丧的杀人案件。表明,高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仍很缺乏,导致学生的道德素养沦丧,如以后继续发生类似案件,后果将不堪设想,更加违背了高校培养完人的目标和愿景。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素养。

三、隐形课程开发的对策

鉴于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和当前建设的不完善,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开发隐性课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发,以灵活的形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1.教师做好榜样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着,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更是社会行为和价值的示范者和捍卫着,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在无形的教导学生,使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加强隐形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教师入手。做到以下几方面:(1)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端庄优雅的举止、儒雅的风度、礼貌博学的谈吐、大方得体的着装和整洁的仪容仪表等。(2)“高校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政治人格,热衷于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养成良好的学术人格,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从这三面入手,使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感染,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教育性,带来积极的隐性课程的教育功效。

2.将隐性课程建设于细微处

高校应该在细微处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学校在建筑、校园环境和景观上要体现一定的精神和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1)自然环境景观上,如,学校的花草树木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景观的欣赏来体会到美并提升自身的审美和感知。(2)可以在校园内做有意义的雕塑,名言警句等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启迪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积极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3)学校通过举办社团活动建立读书角,鼓励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化自身的学习精神行为。(4)教室的布置上可以采用张贴名人名画名言警句光荣榜等,从细节上影响学生。

3.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高校创造良好的人文化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1)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都对学生德育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氛围。高校作为起主体作用且可控的一方,学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上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融洽的学习氛围。(2)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宋彩琴.对幼儿园隐性课程建设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3:133-134.

[2]齐佩芳,韦世艺.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开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122-125.

[3]徐超妮.从三个维度强化高校隐性课程建设[J].文教资料,2009,24:167-169.

[4]徐春寅.九江市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艳静(1991-),女,汉族,黑龙江省,教育学硕士,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德育高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