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式微与再造

2018-09-17周璇李智慧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现状

周璇 李智慧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家风式微现状,阐述了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涵,提出了重振家风的相关策略。要增强原子化家庭的内在凝聚力;大力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风家训内化为具体的家庭规范,促成对家风家训的有效继承。

【关键词】 当代家风;现状;焕发策略

在我国,家风家训的创建与遵守历史悠久,有着内容丰富、底蕴浓厚的理论来源。具体来讲,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有着不一样的时代内涵,而且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借助家庭和传统文化的承接作用实现了良性过渡。以封建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等意识形态为依托,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为价值来源,并受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家风家训得到完备的发展。在家风家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将对子女的道德观念教育与社会中的行为规约要求结合起来,呈现出家风家训在认知与行动上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双重意蕴。但是具有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的家风家训,在近代以来,却不断衰落,乃至到现在,大部分家庭甚至没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这种现象值得探讨。

一、当代家风式微现状:基于原子化家庭和家庭道德教育的虚化

1、原子化家庭组织形式:家庭凝聚力的缺失和血缘关系的淡化

“原子(atom)”是古希腊哲学首先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意指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近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原子的存在,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粒子。某些社会学家借用原子化(atomized)这个概念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和趋势。“原子化家庭就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一种现象,即家庭成员逐渐离开家庭共同体且相互之间联系的强度和长度都很低的状况。”[1]

原子化家庭的出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变和提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家庭组织形式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平均住房面积较少,客观现实和重视亲情的传统导致中国家庭以传统大家族聚居为主要的居住形式,这种居住方式有利于更好的凝聚宗族,增加感情,进一步推动家族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进一步增加,同时户籍限制的松动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传统的适应小农经济的家庭组织形式消散,家庭组织形式向小单位化发展。

原子化家庭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成员获得较为自由的发展环境,但是个人化生活方式和原子化的家庭组织方式使得家庭成员的生活分离,同时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导致家庭成员之间联系较少,家族内部之间难以形成共同话语,家族成员亲情感淡薄,家族凝聚力进一步下降。

2、市场化的经济形势:家庭成员趋利化严重

市场经济的确立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严重冲击了人民的道德信念。市场的利益本质对人民群众的道德信仰有严重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诸多社会不正当思想在人们头脑中萌芽发展。“崇拜金钱,唯利是图,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使一部分人在道德认识上发生根本性错位;是非颠倒,善恶混淆,只要能捞到钱,干什么都行。”[2]“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3]马克思强调在商品经济中,物与物的关系将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掩盖,商品似乎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正是这种现象,使整个社会的存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简单的呈现为金钱社会。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家庭也不能幸免,部分家庭成员之间亲情关系不再存在,家庭成员为了利益争夺而忽视了家庭亲情伦理的作用,家庭成员、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简单定位为利益性质的契约关系。

3、家庭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家风家训虚化的重要表现

家庭原子化现状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家庭成员间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逐渐淡薄,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逐步减弱乃至消失。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父母无暇注重家庭教育和对于子女怀有“弥补”的心态,父母对于子女道德行为约束的弱化,家族道德约束力丧失。另外,家庭原子化本身所蕴含的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成为家庭成员道德败坏的诱因。父母将无意识地把个人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进而监督子女继承自己未能实现的对功利的追求。在这一过程,功利主义被传承并不断放大,进而导致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子女的责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子女健康成长,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否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原子化家庭的组织形式下,家庭功利化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与未来发展。

二、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涵:传统社会与现代组织之间

1、家风家训产生的组织形式:基于小农经济的宗族共同体的协作活动

由家庭向家族的延展成为宗族共同体的内部协作活动,因为其自身形成的普遍联系和共同合作而成为家风家训产生的组织形式。

我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小农经济,分工方式是传统的个体小家庭,传统的农业生产则是在个体小家庭分工的形式上进行的生产活动。恩格斯指出:“为了在发展過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4]在我国传统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单独、孤立的家庭不再是分离的生产生活个体,摈弃了无序混乱的社会联系从而形成有机的社会整体,由此形成宗族共同体。宗族成员间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协作为主的经济协作活动和为加强宗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活动,使生产活动运行正常的修谱、建祠的宗族、伦理等方面的非经济协作活动应运而生。宗族共同体的形成,将分散的家庭联系到一起,为家风家训的产生提供了组织形式和群体基础。

2、传统的儒家思想:传统家风家训的价值基础

自先秦开始形成的儒家思想到汉代逐步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以价值基础的形式成为家风家训的依托。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训基本上是沿着《尚书》中的周书十二浩的规定为开端,并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传播发展开来,从善贬恶、耕读为业等信条成为我国传统家风家训的基本主题。中国古代家风家训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于它的根本思想是修身养性,忠厚传家,成人成己。[5]我国传统家风家训特别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修身的道德要求是对于儒家意识形态中关于“礼”的具体表达。以忠厚传家、成人成己为主题,以“永怀祖德”的祖先、天地崇拜为信仰,以“礼”来维护家庭内部关系,以强调读书、孝敬父母为要求的儒学意识形态从社会具体方面阐释了家风家训的价值基础。以思想意识的观念为指导,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落实为家风家训在历史上的发展继承提供价值基础。

3、社会文化:传统家风的重要依托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主要是指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历史传统、社会组织、教育水平、历史传统、信仰追求等方面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大文化环境。传统的家风家训是在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中,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奠定了我国传统家风家训中的道德规范的基础。我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和祭祀礼仪将封建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形式化为家风家训的道德观念,而家风家训中的道德观念反过来影響了传统的祖先崇拜和祭祀礼仪,这也加深了家庭和家族中对于祖先和天地的信仰观念。包括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合成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成为诱导并促进我国传统家风家训的产生环境。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家风的时代来源

家风家训是家庭成员基本人格养成状况的集中表现,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风气的集中表现。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践行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它们能在思想上引导个人,促使个人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6]家风家训是培育道德、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今价值观建构的主旨思想。在上文已提到,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家风家训的理论源泉,而家风家训在家庭中的建构首先对家庭成员产生直接影响,家庭成员同样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因此,家风家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逐渐推及到社会层面,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进而影响到国家层面,从而能够出台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就蕴含着新时期的家风家训,从个体到国家多层次渗透进家风家训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一致化。二者在内涵上,在具体实践上都存在着内在一致性。

三、重振家风:家庭的再凝聚过程

1、家风家训的建构是一次原子化家庭的凝聚过程

传统家风家训的延续依赖于大家庭的联合,也即大家庭内在的凝聚力。而新时期大家庭及联合家庭的消失,原子化家庭的逐渐普及,重构家风家训便成了新时期的重点。由于原子化家庭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重构家风家训的过程也就是一次原子化家庭的凝聚过程。

首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凝聚原子化家庭。原子化家庭的凝聚归根到底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团结。任何人在接受新的家庭规范、礼治和习俗的过程时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传统家训尤为强调这一点。每一个原子化家庭都具有其独特的家庭特点,因此在各个原子化家庭凝聚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给每个小家庭留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契合的状态。

其次,坚持全面互动的原则,形成家庭向心力。原子化家庭的凝聚,不仅仅是几个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国家的大事,社会环境,国家整体的发展态势都对小家庭的凝聚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真正做到家庭,社会,国家的全面互动,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才能促成原子化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重构新时期的家风家训。

最后,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形成家庭凝聚力。原子化家庭的形成是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约定俗成的家庭规范,每个小家庭都有特定的家庭发展模式,在众多原子化家庭凝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仅代表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所惯有的家庭运行原则,因此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充分联系时代的发展特色,促成原子化家庭凝聚力的形成。

2、家风家训的弘扬要大力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家风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家风家训的合理内核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正是基于这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良好践行进一步推动了家风家训的有效继承。因此,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家风家训需要以下措施。

(1)形成具体的家庭规范,建设规范化的家庭机制,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家庭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家庭规范的形成,具体的家庭规范是家庭机制形成的基础,一个家庭有一整套家庭规范对于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父母行为的示范,促成家庭机制的形成,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父母作为家庭机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行为的示范对于家庭成员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示范的作用。

(3)子女道德品德的养成,促进家庭机制的发展,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子女作为家庭生活中的主要成员,对于家庭机制的发展具有建设意义,子女日常道德生活的养成是社会家庭机制发展的条件。

(4)深入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相契合,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首先从家庭开始,主要是先了解本家族的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进而将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比较分析,进行补充,以实现家风家训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一致性。

(5)将具体家风家训内化为具体的家庭规范,促成对家风家训的有效继承,从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家风家训的有效继承,在了解家风家训的具体内涵后需要将其外化为具体地家庭规范。家风家训的明确化过程就是家庭规范的明确化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明确的家庭规范中,进而自觉的做到弘扬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创新家风家训。

(6)通过实践达成对家风家训的有效继承,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理论的具体实现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践达成对家风家训的有效继承,深化对家风家训的理解。

家风家训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教育个人、和谐家庭、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家风家训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响应十九大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核具有一致性,将传统的家风注入时代的内涵,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继承发展家风家训相结合,既有利于继承和发展当代家风家训,又有利于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 释】

[1] 牛楠森.家庭原子化的教育学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7-121.

[2] 顾航宇.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功能弱化的内在原因及其发生机制[J].理论革新,2003.05.79-8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页.

[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2.04.36-40.

[6] 马国胜.以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河北日报,2014-04-15-006.

【參考文献】

[1] 焦科慧.家风、家训和家规内涵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24)7+16.

[2] 曹甜甜,秦桂芬.依托家风家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与信息,2016(11)110-114.

[3] 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30-34.

[4] 王秋艳,汪斌锋.家训家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2-16.

[5] 王小丁.汉族小农经济与宗族共同体[J].民族学研究,1991.312-321.

[6] 刘耳,马惠娣.“家训”与中华文化的复兴[J].晋阳学刊,2016(05)139-142.

[7] 刘进田.家风家训的现实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21(B03).

【作者简介】

周 璇(1994.4-),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