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少数民族中学生环保意识探究
2018-09-17夏光玲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广大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存在地域和风土民情上的差异,环境保护意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学校的重点关注。现本文就从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开设环境保护课程、成立环境保护社团和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展开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入手,就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出了自身浅薄的看法,以为教学贡献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学生;环境保护;保护意识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环境保护意识,不仅要求广大民众处理好现有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还应该为子孙后代负责任,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但对生活中常见的污水废气排放等深层次的环境污染问题,则认识不深刻,不能做到主动保护环境,整体环保意识并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就环保意识的增强展開教学。
一、 加大校园宣传力度
首先少数民族学校应该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学生轮流担任,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例如,监督学生是否乱扔垃圾、吃饭时是否浪费粮食、是否践踏草坪等,以提高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小组还应借助学校的广播设备,每月举行一到两次的大型环境保护宣传课,就社会上常见的污染环境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应该是伴随自己一生的。
此外学校还应该借助宣传栏张贴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资料,并组织每个班级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绘制黑板报,评选出最有创意的黑板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并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而是要求教师将环保意识渗透到语文、政治、地理等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并不强,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时,常常是一笔带过,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因此,随着现有环境的不断恶化,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从而缩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差距,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校应该在开设环境保护课程之前做好调查,以使更多的学生自主、自愿去学习环保知识。为此学校可以匿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展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如果学校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大家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吗?为什么呢?大家对环境保护课程有什么建议呢?更愿意接受哪种授课形式呢?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之后,教材的编写、教学计划的制订会更有的放矢。其次,学校应该聘请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师,并邀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去学校演讲,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当然,通过课程学习和专家演讲,很多学生可能会对环境保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就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是学校可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而对于专门的废水处理、有机食物种植等的分类知识,则可以选修课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习。
三、 组织环境保护活动
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测量学校附近河水、湖水的酸度,并就水的酸度情况,对周边的工厂展开调查。为此,教师就可布置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水样本,并就调查结果展开讨论、思考:为什么当地水资源的酸度偏离正常值,从而增强学生安全用水的意识。当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测量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就所在居民区居民用水情况展开调查等,进一步渗透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固定节日组织环境保护活动,例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目前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环境日、地球日的具体日期,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也能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逐步塑造起学生的环境保护素养。
四、 注重环境保护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的结合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的民俗千差万别。例如,蒙古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那达慕”大会是他们的传统节日,骑马、摔跤等各种活动引人入胜。但是蒙古族地区已有大片的植被荒漠化和半荒漠化,当地风沙严重,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苗族的舞蹈音乐历史悠久,而且他们还有很多专门与吃相关的节日。教师就可考虑在关于吃的节日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如何吃,怎么吃,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呢?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了,他们有端午、重阳、冬至等各种重要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哪些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呢?
总之,教师在讲述环境保护意识时,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当地的风俗民情。首先教师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才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一定要靠环保意识来指导自身的实际行动,从而正确处理当地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不仅要靠高素质的人才和当地居民,中学生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要从每个人做起。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环境和谐发展贡献力量。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展开讲解,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在他们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而中学生自身也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慢慢积累,从而养成自身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海兰,谭永梅,刘杰.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调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6,28(03):93-96.
[2]安磊磊.当代大学校园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调查探究——以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4(03):4-6.
作者简介:
夏光玲,中学高级教师,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