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教学提升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实验研究

2018-09-17陈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

陈伟

摘 要 以福州市某中学的43名初二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验教学与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干预后,在“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和“比较与评价”维度上,被试学生的得分,较实验前不具有显著性;在“情感领悟”和“反思与应用”维度上,被试学生的得分,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其中,“情感领悟”的得分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效应量分析显示,实验干预手段在“反思与应用”维度上效应量为中等规模(ES=0.384),在“情感领悟”维度上的效应量为大规模(ES=0.574),研究认为:体验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对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这是由于体验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浸润在文本情景的“体验”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与文本建立深刻的链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 体验教学 情感领悟 文本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课程的本质到底是学科、知识还是经验的认识问题上,新课程在梳理以往对课程本质认识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应该关注的是学校或教室里实际发生了什么,应该重视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认为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课程。因此,新课程认为只有那些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与学习者个人经验想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如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和态度等心理状态的东西,才是新课程提倡和秉承的课程观。

这无不把学习者的体验与课程紧密地融为一体。

正是在这种对课程本质倾向于经验的认识的基础上,新课程把体验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主张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让教学浸润于“体验”之中。

体验教学应运而生。

本研究欲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体验教学的方法,探讨体验教学与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关系,分析提高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实践的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被试

根据方便取样的方法,本研究抽取福州市某中学初二年一个班级的43位学生為研究被试。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体验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了相关研究论文16篇,分析这16篇论文,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背景;

查阅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论著,了解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趋势,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实验法

(1)实验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前测——实验处理——后测。单组前后测设计是学校教育科研中较常被采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

(2)实验过程。

为了解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的语文文本理解能力变化情况,于体验教学实验前,采用《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量表》,对被试学生进行测量,随后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并于教学实验结束后,同样采用《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量表》,对被试学生进行再次的测量。

把实验前测量的数据与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在教学实验前后,执教教师除了是否体验教学方法有差异外,其余教学情况吴差异。

(3)“体验教学”的概念、特征与教学要求。

“体验教学”是指教师设计真实的(或模拟的)、新颖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染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进行“体验教学”时,应注意:

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该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②体验教学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模拟情境时,应尽量使学生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个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空间中,二不是被安排好的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体验;

③体验教学应注重学生体验的阶段性。体验教学不但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个情境,还应该引导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况形成观念;

1.2.3问卷调查法

采用吴远岳2012年编制的《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量表》,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量表》共四个分量表,由28个条目组成,采用7级李克特记分方法:从非常符合为7分到非常不符合为1分,依次递减。该量表适用于对中学生的语文文本理解能力进行测量。吴远岳报告了该量表的 2/df =1.46,CFI=.91,TLI=.81,RMSEA=.049;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采用该量表分别对被试学生进行施测,两次施测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 PASW18.0软件,运用“比较平均值”中的“相依样本T检验”程序,对实验前后的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验教学”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得分的差异检验

对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体验教学”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得分及差异检验(n=43)

注:**表示P﹤0.01 *表示P﹤0.05

从表1实验前后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得分差异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体验教学教学实验后,在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获取与阐释文本内容”、“比较与评价”纬度上,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领悟”与“反思与应用”等纬度上,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别在“情感领悟”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

2.2“体验教学”对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作用的效应量分析

虽然实验前后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得分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了体验教学对中学生语文本本理解能力的提升作用,但这种提升作用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幅度,在教学中是否具有实践的意义,我们仍然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对实验前后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提升的幅度进行效应量分析。

效应量分析是一种分析实验效果(实验效应)幅度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该统计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实验手段的实践意义。

对实验前后被试学生“情感领悟”与“反思与应用”纬度得分情况进行效应量分析,结果如表2。

表2:“体验教学”对中学生“情感领悟”与“反思与应用”的效应量分析结果

根据效应量分析的判断标准:0.2~0.5之间的效应量可视为中等规模效应量,0.5以上为大规模效应量,从表2可以看出,体验教学的实验教学,对被试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情感领悟”具有较大的影响效果,对“反思与应用”具有中等的影响效果。表明,體验教学对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实践的意义。

2.3“体验教学”提升中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原因分析

体验教学是一种教师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而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和对文本价值观的体会,因此,情境是文本的情境。

在体验中,学生以自己全部的“自我”(已有的经历与心理结构)去感受文本所表达的细腻情感、理解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体验作者通过文本所传达的情绪、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对文本深刻的领悟,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体验了情境、体验了经历,也理解了文本,提升了文本理解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验教学根据文本创设了让学生“心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从而感悟、体会、理解、共鸣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也更理解了文本,提升了文本的理解能力。

3.2建议

在一些需要对文本进行特殊情感理解和把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征和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心临其境地在体验中把握文本、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1.

[2] 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6.

[3] 吴远岳.中学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及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美)萨尔金德(Salking,N.J).爱上统计学[M].史玲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1.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初中英语课堂中体验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中的转化之美
体验教学,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刃
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探索
高中历史体验教学实施途径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思考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体验教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