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18-09-17黄倩
黄倩
摘 要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强大攻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不断弱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日益明显,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是完善和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大学生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活动,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还包括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多元性等特征,是高校思政工作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交互性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们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交流的主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参与主体单一的局限。互联网的交互性让师生交流有了全新的平台,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自由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双方有充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不受身份、礼仪和谈话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是开放的、隐匿的、即时的,大学生可以尽情畅谈想法、倾述苦闷,让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更加平等和宽松的环境下进行,使受教育者少一点逆反排斥和消极被动,多一份自主思考的能动性。但是,网络的自由和无约束性也增加了舆论监管、网络立法的难度。
多元性是指互联网给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得工作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借助于网络平台,人们不必出门便可查阅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电子期刊、报纸、杂志,收看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时事新闻等,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能发现很多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然而,多元化的信息也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混乱。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一、网络削弱了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伴随着网络信息的贯通,思政工作者不再掌控全部信息资源,网络信息突破了传播渠道和途径的地域限制,直接呈现给大学生,有些信息可能与学校的教育截然相反,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席卷而来的背景下,高校舆论管理、舆论监督工作也面临巨大的难度。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遭遇多元文化冲击。如今大学生已经将互联网作为自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丰富多彩的信息中,不乏大量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等。这些信息的大肆传播极易扰乱大学生的视听,让他们失去辨别真假和好恶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的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往往使大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从而迷失方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筛选和甄别的能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三、教育方式相对落后和脱节。当前的网络思政教育多为单向性、静态式的模式,缺少与教育受体的互动交流,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育内容多为政策文件的宣讲和活动开展的报道,缺少典型案例的详细讲解,形式较为单一,不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但在现实中却缺少印证的机会,使得教育内容最终缺乏说服力,使学生逐渐淡忘甚至否定这些认识。
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不具备一支网络技术强且懂思政教育的工作队伍。队伍建设或是准入门槛不高,工作人员能力不足;或是人手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或是兼职人员太多,使得网络思政工作流于形式;或是缺乏对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队伍建设缺乏严谨,存在随意性等问题。
3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创新网络价值观教育
高校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核心,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完善教育内容,使其富有内涵和生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主动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与言论,争做网络道德楷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将3个层面,24字的核心价值观内容铭记于心,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生、生活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追求,积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蓄势期远、继往开来。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通过网络作品、主题讨论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细化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按照习总书记“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工作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融入于血脉、彰显于言行。
3.2创新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和熟悉传媒知识,学会用批判思维对待网络媒体信息,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维护有序的网络秩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坚持‘思想保健,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互联网信息的识别力和免疫力。可以将现行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相融合,通过网上签约、网上讨论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分辨、选择和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敏锐性,防范各类不良信息的干扰,实现大学生网民的自律,引导大学生们自觉践行“文明用网”公约,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3.3创新网络法制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网络法制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生活和实际现实生活中,保持言行的一致性与合法性,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可以通过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正面和反面的案例现身说法,让大学生网民认知法制、体验法制,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知法而不违法;还可以向大学生传播法理知识,让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免费法律服务,让大学生体验和运用法律的基本技能。
在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大对校园网络端口的监管,适时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调控,落实网络责任制,才能营造出干净、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4创新思政队伍建设
思政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有良好的网络意识和素养,要注意利用互联网搜集传播正能量的素材并加以合理运用,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大学生心理变动,并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要不定期在网上展开在线交流、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倾诉苦乐、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要善于掌握和揣摩学生的关注点,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预防和预测功能,防微杜渐、防范未然,避免出现不可掌控的事态或者局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才能应对和解决新时期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近年来,全国不断发展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互联网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要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政工作的温度和力量。网络思政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发挥网络的特点,并符合学生需求和喜好,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网络时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社政[2000]lO号)[Z].2000-09-22.
[2] 崔秋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7(07).
[3] 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 朱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2).
[5] 唐钰瑾,师谦.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