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程的《旅游地理》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方法探索

2018-09-17沈雁飞

考试周刊 2018年80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微课程

摘 要:本文从微课程教学设计入手,阐述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提升了《旅游地理》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为优化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旅游地理;教学方法探索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从精品课程的建设到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微课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 重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认真选取教学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将教学内容组合制作成各个微课。

(一) 微课选题及时间设计

微课作为“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课内教学活动设计,甚至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主题设计包含课前导入、课中解读核心概念、课后对《旅游地理》课程模块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组织整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增加旅游地理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教学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二)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完整的微课程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微课程视频和教学组织共同组成的。以笔者微课作品《地质地貌景观》设计为例,微课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类,培养学生对金华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力以及课堂表达沟通能力,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及八种常见的地质地貌类型景观。

采用“课前功课——调研汇报——点评教学——拓展提升”的教学过程设计形式。具体如下:

课前功课:将学生进行分组,课前引入真实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如对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和分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成各种形式动态展示,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微课,培养课前预习、团队合作等能力。利用《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网站和泛雅超星网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完成教学管理、课程资源的更新,让学生在平台上主动学习,随时学习,在线自测系统随时动态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锻炼学生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能力以及现场表达沟通能力。课后,学生运用《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网站和泛雅超星网络平台课外自主练习,增强师生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研汇报:学生通过知识点整理及全面参与到实地调研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小组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能力。学生针对所讲旅游资源案例,将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并由小组代表向大家呈现。

点评教学:比较各组汇报,进行点评;同时,将知识点从小到大进而延伸到世界展示给学生,形成比较;最后,观看微课,结合学生所在家乡有哪些地质地貌类型,融入知识点。

拓展提升: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再回归实践,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到金华双龙洞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真正感受和认识岩溶地貌旅游资源,并对景区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了解和课程的总体认识。为旅游专业后期课程实践教学奠定基础。课后拓展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巩固,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在旅游地理课程网站上的自主学习,对本地、本省、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典型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微课资源包及教学语言设计

微课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视频,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包就是由一个个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资源图库、动画、音频、视频、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学生成果等构建成的。通过各类教学实例、动态化地图、小视频等媒介对旅游资源及旅游区划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培养山水情怀,人文素养,进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既授之鱼,更授之渔,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 创新教学方法,建构“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微课程教学法的优劣和操作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说明和探索。

微课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课堂知识的几个关键点,并将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的整体,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微课程”教学方法中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场景的布置、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效果的判定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非常敏感的判断能力和监控能力,及时发现各组运作流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其次,是模块与模块之间内容的衔接、课时的分配。再次,是对教学网站的建设和更新。

“微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互动,通过构建多元互动的学习机制,及时更新最前沿的旅游地理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真实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以往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及创新。因此引入自主学习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研读、思考得出结论。通过“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使之更具实践价值。

三、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包括:职业素养、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及学习创新等的考核。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职业素养考核、学习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考核及学习创新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旅游地理》课程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而且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都有所体现。

通过精品資源共享课的建设,笔者积累了较多的素材,并通过“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进行成果的转换。参加微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旅游地理》立项为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参考文献:

[1]沈雁飞.《旅游地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275-276.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12.

[3]徐姗姗,徐瑶.微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运用与探究[J].职教论坛,2017(20):76-78.

作者简介:

沈雁飞,副教授,浙江省金华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微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旅游地理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试论职业能力取向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
论基于职业能力取向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