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17赵爱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职数学

赵爱华

摘 要 数学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的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方式,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生态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结构先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结构;通过削枝强干,启发学生发现探究规律;通过指引材料,指导学生探究路线;通过课内研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关键词 中职数学 非线性循环活动型 单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中职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数学“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是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方式载体,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非线性主干循环结构”,把课本内容划分为四类:工具类、非工具类的重点内容、经验类、非重点类。把前两类内容整合为主干,略去后两类内容,削枝强干,使知识以非线性结构呈现。

1创设情景,培养探究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即对事实和现象有一种积极的倾向,从而拓展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探究的事物有一种渴望,通过积极活动将内在和外在活动综合在一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知识的来源、发展、作用,从中摘去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习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创设探究问题情景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其一是问题创设法,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问题的情景中去,直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一般数列求和》时,可以先把数列给出,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二是实际应用法,给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时,介绍细胞分裂的事例。其三是趣味导入法,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结构先立,探究知识结构

传统数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是“线性演绎叙述式”的“线性结构”,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的类比、归纳、猜想的特点,这些特点以跳跃、反复、循环、扩散的“非线性”形式出现的,是以非演绎的逻辑方式所呈现的。因此就出现了教材的逻辑形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矛盾。“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结构”使知识点相互联系地呈现出来,非线性的跳跃或网状发散、使知识的呈现形式为整体(先忽略细节与技巧、较粗糙)→局部→整体(更精细)的循环上升结构,这种“非线性”教学结构更适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采取结构先立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先宏观把握整体知识,探究知识结构系统。

案例1:《数列》教学第一课时是按如下层次设计的。(1)给出数列的实际例子,不给出定义。(2)给出等差数列的例子,不给出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让学生求一个具体等差数列的某项和前n项的和。(3)让学生猜测什么是等比数列,写出几个等比数列并求某一项。

案例2:《立体几何》的初始课,以下面的例题的探究来进行。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1,完成下列探究。

(1)判断B1B和D1D;A1D和B1C;D1C1和AB的位置关系。

(2)判断B1B和平面ABCD;AD1和A1B1C1D1;A1B1和平面ABCD的位置关系。

(3)判断平面D1DAA1和平面C1CBB1;ABC1D1平面和平面ABCD;平面D1DCC1和平面ABCD的位置关系。

(4)求B1C和AD1所成的角,求AD1和平面ABCD所成的角,求平面D1ABC1和平面DABC所在的角。

(5)求AD1和BC1的距离,求A1B1和DC的距离,求A1D1和平面ABCD的距离,求平面ABB1A1和平面CC1D1D的距离。

以上两个案例在教学中都获得了成功,而且学生探究兴趣浓厚,研讨热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一个“整体”,尽管开始它是粗糙的,学生还未能完全建立起相关的概念,但学生对整章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构建了一个总体的认知结构,为下步的精确和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探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发展。

3削枝强干,探究知识规律

削枝就是先把次要矛盾,非重点知识放一下,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习主要知识。把工具类和非工具类的重点内容要合为主干,省略其它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构成新的“非线性”教学结构,其中工具类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非工具类的重点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这种结构把学生的探究直接引入探究的主要对象,抓住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本质,提高探究能力。

案例3:在《数列》单元里我们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确定为知识的主干,师生共同研讨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事实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把公式的运算、应用、性質,数列求和的技巧确定为经验类,要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自己归纳、猜想、探究、总结;数列的表示、图象、分类及逻辑公式确定为非重点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整个的学习中以前两类为主,第一类强调教师引导下的探究,第二类注重技能训练后的总结。

4编写材料,指导探究航线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教师不仅要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还要为学生的探究给予铺路和指引。这种铺路和指引的方式很多,编写学习材料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每节课所设计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形成能力的载体。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材料,把教材知识以非线性形式呈现给学生,因为这个设计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呈现给学生的,而是以归纳、类比、猜想的形式,以“非线性”状态给学生的,更适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5课内研讨,组织合作探究

课内研讨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主动阅读、演算、探究,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然后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形式或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共享探究的快乐。

在以获得结论为中心的探讨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能够去伪存真,发现规律,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切莫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注意研讨中学生的相互启发、激励。形成假设后要积极引导,进行证明。

在《平行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图形画法、字母表示。

(2)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图形画法、字母表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5)展示例1、例2和例3模型,研究证明。

6小组展示、课内研讨

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相互启迪,形成知识结构。

(1)请一个小组来画图,一个同学讲解,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图形画法、字母表示。

(2)请一个小组代表讲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图形画法、字母表示。

(3)请一个小组代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总之,以数学“非线性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少杰.“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职数学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策略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