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三维教学模式”研究
2018-09-17向楠楠
向楠楠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个系统性工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建构起“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教学”为一体的“三维教学模式”,发挥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初中阶段作为人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情感发展呈现出易变性、冲突性和极端性的特点,而初中语文教育因其科学性、适应性和真实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初中阶段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构建起“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教学”为一体的“三维教学模式”,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强化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文本教材中的情感性因素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长期以来,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多是由课堂教学来实施,纵观整个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对于情感教育功不可没,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文本教材中情感性因素挖掘度不够和缺乏对文本教材情感性因素的整体性把握。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对文本教材作了一定的支离性解读,过度偏向了文本的段落大意等方面,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逻辑性、情感性和连贯性,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文本本身的情感把握缺乏整体性。另一方面,在教學过程中,教师缺乏对于文本教材中情感性篇幅的整体性把握。纵观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其中选文事实上涉及到多个情感领域,比如赞美自然的《济南的冬天》、歌颂亲情的《背影》、描写爱情的《关雎》、书写友情的《羚羊木雕》和颂扬爱国情的《我爱这土地》等等。这些感情都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挖掘它们之间的系统性,注重对于学生整体情感系统的塑造。
2拓展课外阅读,逐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性熏陶
虽然初中语文文本教材涉及的作品范围很广泛,其全面性和系统性而言相对较强,但由于文本教材本身的容量有限,故而在文章选取方面只能选取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文章,限制了学生对于有些情感的深入把握。鉴于此,扩展课外阅读,逐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性熏陶就显得尤为必要。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能够对课堂授课内容起到加深的作用。故而,老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挑选一些情感饱满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感教育类的课外读物来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性熏陶。在课外读物的选取过程中,也应当注重选文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要结合文本教材选取与教材相适应的篇目。譬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推荐野夫的《江山的母亲》;在讲授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可以推荐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在讲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可以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在讲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候可以推荐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在课外读物推荐过程中要注重可读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工具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契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颉颃,以此来增强对于学生的情感性熏陶。
3推动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强受教育者的情感性体验
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它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和认同,也是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而言,通过实践教学,将情感性教育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情感性体验,从而加深对具体情感的认同和体悟,促进情感教育的效果提升。关照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现实,我们发现这种情感教育多是理论方面的灌输或熏陶,存在忽视生活体验和生活启发的问题,因而我们需要大力推动实践教学,通过增强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来推进情感教育。具体而言,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生活并炼化于生活。譬如在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时,可以采取“帮父母洗一次脚”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悟亲情之伟大;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认知和感悟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于生活实践中体悟情感之深沉与伟大。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构建“三维教学模式”,发挥其协同效应,久久为功,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