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测量》教学的点滴思考

2018-09-17苗青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动手操作

苗青

摘 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給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思考;动手操作

《有趣的测量》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点滴思考。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为了能化解这个难点,在上课伊始可以设计一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预言故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思考乌鸦的智慧是什么?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这是一节很适合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只要为孩子们准备好各种测量所需要的器材,如水槽、量杯、水、细沙、石块等等,相信孩子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操作过程中以小组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自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操作,直观感知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这样方式的学习会让孩子们更深刻的感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稳固,而不用机械地背公式。

三、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多独到的思考!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小组动手操作时,有个小组提出水升高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的错误时,应将这个生成性的错误资源在班级内进行充分讨论,相信对学生深刻理解石块体积到底转化成升高的水的体积还是转化成升高的水的高度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动手操作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