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18-09-17吴新锦
吴新锦
摘 要: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新课标强调采取一切方法,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深入改革的现阶段,无论何种创新办法的提出,其终极目标都是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本文先探究了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后详细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的主要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来快速激发其学习兴趣,奠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课内外学习材料进行“深阅读”,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积累语文知识,健全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在反复诵背的过程中升华自身的内化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根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策略;积累
一、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概念解析
素养关注重点在于人的基本修养,站在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素养涵盖了言谈举止、知识层次、思想道德、能力状态等内容。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涵义不同,核心素养更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内化吸收,强调学习主体经过深入思考以后取得的成果。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稳定的、全面的语文学识及素养,相较于传统的只关心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具教育深度。因此,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仅应该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后将其内化,把这些知识技能上升成为自身的语文审美能力,为学生构建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采取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老师主导,不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老师滔滔不绝的嘴巴和孜孜不倦的粉笔头,对于课本内容的思考及讨论时间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内化吸收知识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老师觉得千篇一律,同时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只会让他们的兴趣完全丧失,此种情况下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新课标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以此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摸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引导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以便于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快速深刻地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比如在教学课文《一夜的工作》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在阅读该篇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吗?比如总理为什么不先审阅作者的材料,而是让他在隔壁房间等呢?”这种问题的抛出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会由此产生思考,如果总理先审阅了作者的材料,作者在总理审批完以后就直接走了,那么后来发生的故事从何而来呢?“我”还有机会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吗?由此经过推理和讨论,学生便会很快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即为后文埋下伏笔。这种层层推理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来说更生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同时,学生也会自觉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氛围和效率,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在阅读时一般会有两种状态。一是“浅阅读”,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注重速度而不注重效率,大致走个过场,对于书中的内容不会有具体而详细的记忆;二是“深阅读”,这种逐字逐句式的阅读更注重阅读的效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投入自身的情感,通过文本内容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以及情感表达,这种阅读才是语文课文学习中需要达到的境界。比如在学习《怀念母亲》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给予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深阅读,学生在阅读以后,老师再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让他们通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表达来感受作者内心真挚而细腻的情感,比如“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再次唤起,推己及人,学生想到自己对于母亲的爱,再联想作者失去母亲的悲伤之情,浓郁的亲情感由此激发。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继续重点阅读后文的词句,比如“孤寂小城”“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等,学生会快速感受到作者在失去亲生母亲的同时,又离祖国母亲千里之遥的孤单寂寞之情,思念至极便寄于梦里,而梦中的情境又激发作者更多的思念之情。由此,在反复的阅读和感受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者思念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强烈情感。通过深阅读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所思考和感悟,是帮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培養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除了阅读课本内容以外,老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积累程度。当学生的阅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行为举止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越来越高。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更大的阅读量来扩大它们的阅读面,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可以少做题,但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比较盛行,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记忆和背诵,学生在学习中都会经历熟读和背诵的过程,所以我国历代的文学大师都满腹经纶,这都是多读书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好书,老师可以推荐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例如《红与黑》、《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等,同时对名著中的精彩片段、优美词句进行摘抄和背诵,做读书笔记。老师可以在课堂内抽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情况,以此对学生进行督促,让他们积累更多知识内容,为自身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效的积累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锻造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加积累,对于课本内容或课外读本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反复阅读、摘录、背诵,对文章中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进行理解和思考,写读书笔记,记下当时思考成果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内化这些学习过程。熟读千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同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让他们的词句应用得心应手,同时也能让他们对于文章的情感及价值观表达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桂林山水》时,老师应该首先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并解释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在学生找到好词好句以后,老师可以将这些好词好句拿出来品读,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该句利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将漓江的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让学生通过联想翡翠的颜色来感受漓江水的绿,以此比喻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学生不仅能够引用这样的好词好句进行写作分析,同时也能够套用或模仿这样的好词好句,以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丰富。所以说,日复一日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除此之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课内外内容能够为学生习作提供良好的范本,老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文章阅读的重点不仅在于习得作者的言语表达,更多地在于读写的过程,使得阅读内容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用多姿多彩的资讯信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模式。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高追求。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在了解文章内容的条件下,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老师可以抛出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来扩展思维模式,可以寻找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内容,经过整理、分析、提炼及归纳,将这些内容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与判断,在与同学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用自己理解的形式内容进行展现,以此发散思维的同时也提升了认识。
三、结论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自身也應该有学而不倦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读书和学习,积累自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积淀自身的文化厚度,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自身的综合素养持续得到提升。身教言传,老师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学习内外都能够不断得到进步。在教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尽可能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该目标进行,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清梅.聚焦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2018(1):70.
[2]洪金珠.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6(27):92-92.
[3]许红琴.聚焦 延展 转变——例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2):47-51.
[4]徐华军.启思: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1):18-19.